好莱坞电影中中国人形象变迁分析(2)
时间:2018-06-23 16:4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二战前:被丑化和妖魔化的华人形象 在19 世纪末和20 世纪初那个最早出现华人形象的默片时代,只要是牵扯到对中国人形象的刻画的影片,从外貌到性格到举止到命运,几乎没有一个是堂堂正正的,正儿八经的角色,他们大部分都被刻画成了恶棍、触犯法律的人、社会底层人士等。如:《破碎的花朵》(1919年)中的“黄人”,虽是一个好人,“但实际上,这样一个温柔、善良、正直的东方‘正面’角色却是驼背、眯眼、神情恍惚、无精打采,完全不是一个健康人的形象。” 最后因为女孩的死(经常遭父亲殴打和蹂躏的白人女孩)选择了自杀。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好莱坞电影中还刻画了一个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影响最深远的也是偏见最深的代表中国人形象的人物——傅满洲博士。“他集中了当时美国白人对东方华人世界所有最恶劣的想象, 简直就是一个邪恶妖魔的化身。” 在电影中傅满洲是威胁西方各国的主要对象,是罪恶的象征。而这样一个危险人物,无论他的策划看起来多么的周密和无懈可击,最终还是毫无悬念的败给永远代表正义的白人,更可笑的是他在下一部影片中又奇迹般的复活。这是多么一个被妖化和偏见化了的人物啊! 同时期,好莱坞还有另外一个大名鼎鼎的带有被西化了的模范族裔的人物形象——陈查理侦探,虽说屡破奇案,也相对正面,但形态、举止、外貌等也带有被丑化和“女性化”的色彩。 (二)二战时:正面的中国人形象开始出现 1937年,由赛珍珠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大地》登上了好莱坞的舞台,影片除了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奖和最佳女主角奖外,还开始改变了西方人之前对中国人的固有印象。此影片使他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正面的中国人的形象。“电影《大地》真实再现了赛珍珠对处于30年代中后期中国农民与其生活状态的印象,也令美国电影开始重新审视中国、重新塑造中国形象。” 影片与原著相比虽然在一两个情节上略有改动。但基本的人物性格和形象还是完好的保留了下来。影片主人公王龙和阿兰生长在北方的农村,那里条件艰苦,就连房子都是用树木和茅草搭建的,但他们淳朴、善良、从无抱怨,结婚后勤勤恳恳的经营着自己祖传下来的小块农田,对美好生活充满向往。当面对突如其来的大雨雷电,他们不畏艰难险阻,不屈不挠,争分夺秒的与雷电抗争,最终避免了刚成熟的麦子被打的颗粒无收。影片后半段,王龙凭妻子阿兰巧得一袋珍珠首饰后,从逃难并找生计的南方返回家乡,发家致富并成为有钱人,开始贪图享乐,还娶了小妾,但最终迷途知返,和妻子重归于好,同时回到了自己赖以生存的庄稼地,与儿子们共同抵抗蝗灾。 由于影片大地取得的巨大成功,赛珍珠的中国题材小说在20世纪30、40年代被频频搬上荧屏,如1944年的《龙种》。同时,这一时期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人大多是正面的,积极的形象,如《飞虎大队》等,这与当时所处的时代环境和好莱坞处于多方考虑等因素多少有些关系。 (三)二战后:中国人形象再次被丑化、妖魔化 随着二战的结束,尤其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之后的中美关系缓和(以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为界),好莱坞又开始集中刻画反面中国人形象。这和当时的历史环境,好莱坞所代表的某方意识形态等有巨大的关系。 这些影片包括《北京快车》( 1951)、《撤离地狱》( 1952)、《水深火热》( 1954)等,影片中这些人的身份有的是士兵,但更多的是间谍,也有的是政府官员。例如007系列第一部《诺博士》(1962),“片中的大反派诺博士便是一个中国人,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山装,头发油亮整齐地倒梳(当时中国领导人的常见发型),热衷于发动核战,企图挑战美国,称霸世界。” 同时傅满洲也奇迹般的复活了,又开始到处兴风作浪,如《傅满洲历险记》(1955)、《傅满洲的脸》(1965)、《傅满洲的新娘》(1966)、《傅满洲复仇》(1967)、《傅满洲的血腥》(1968)五部电影。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