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贸易新环境下的发展之路(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论中国光伏产业在国际贸易新环境下的发展之路(2)


如何应对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如何解决国内光伏产品相对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利用此次出口危机进一步实现产业的深化改革,重塑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光伏产业的新辉煌,探索和寻找上述问题的答案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本文的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大部分:
1.    对中国光伏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概括,然后进一步描述并分析现在光伏产业经历的贸易摩擦的原因所在。
2.    从国内外两个两个角度,找出中国光伏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    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行业、企业三个方面对解决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选择。
   4.    对中国光伏产业的未来的发展进行必要分析和展望。
 一、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现状
(一)    光伏产品简介
目前光伏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太阳能实现发电目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主要是由太阳能电池方阵、控制器、蓄电池组、逆变器等设备组成。其中太阳能电池方阵是光伏产品主要部件,即由多晶硅、单晶硅以及非晶硅组成的太阳能电池板和电池方阵支架构成,所以单、多晶硅是光伏产业生产的主要原料,也是光伏产业的重要一环。
(二)    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历程简介
中国光伏发电产业开始于上世纪1970年代,到1990年代进入平稳发展期,。2005年开始该产业得到迅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一直稳定在40%以上,并且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消费品生产国,光伏产品已经占据了世界市场大约50%的份额。2009年,我国多晶硅产量达到20357吨,形成约20万吨的产能。太阳能电池达3460兆瓦(MW),是2005年产量的25倍;太阳能电池产能超过3200MW,光伏组件产量为2500兆瓦 ,占据国际市场的三分之一。天威、英利等企业进入了全球光伏企业前十名的行列。同时,我国在太阳能光电应用技术研究等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
我国光伏累计装机容量在2000年已经达到270MW,但是这远远落后于光伏产品的生产速度,2006—2010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以100%的速度持续增长,多晶硅产量占世界产量的比重从0.25%发展到35.9%,。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发展方式,缺乏政府给予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从而造成我国成为典型的光伏产品生产大国同时又是应用小国的局面。2009年,财政部颁布了《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这是政府支持光伏产业发展的举措之一,其中“太阳能屋顶计划”对将会改变我国光伏产业产品的消费模式,提升光伏产品的应用多样性,促进我国对光伏产品消费需求的增加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
(三)    我国光伏产业遭受的贸易打击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深入落实,进出口贸易额逐步增加,我国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但与此同时,我国也是受到“双反”调查最多的国家。近年来,我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光伏企业通过进口外国先进的生产设备、技术,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成为世界光伏产业的重要部分和有力竞争者。特别是在光伏电池和光伏组装两个方面,由于劳动力成本十分低廉,我国产品的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着巨大的优势地位。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光伏产业同时也与其他国家的光伏产业形成了巨大尖锐的利益冲突,这最终造成了美国和欧盟对我国连续就出口的光伏产品发起“双反”调查。
从2011年开始,以欧盟和美国,这两个排在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地区前两位的国家为首,对我国出口的光伏产业产品展开频繁的持续性的遭受“双反”调查,尤其是欧盟和美国,两个排在我国光伏产品出口地区前两位的国家,对光伏产业的“双反”调查更为频繁。2012年9月,欧盟决定对我国生产的硅片、组件和太阳能电池的“双反”调查。2012同年10月,美国商务部决定对我国光伏企业征收高达31.1%至249.96%不等的反倾销税。这些举措涉及到国内以生产光伏电池组件为主的75家企业。其中,其主要以生产光伏电池组件为主,晶澳、赛文、尚德、英利等中国龙头企业名列其中首当其冲。无锡尚德,曾经的行业龙头,在此次“双反”调查中损失惨重,不得不宣布进行破产重组计划。中国光伏产业联盟主席王勃华表示,“此次无锡尚德破产重整,是中国光伏产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下,遭遇全球产能过剩、欧美对华‘双反’等系列危机后,行业去产能化的标志性事件。”2013年2月,美国再次开展对我国光伏玻璃产品的反倾销调查。由于我国国内光伏市场需求较低,光伏产品对出口到海外市场具有极强的依赖性,持续而不断扩大的反倾销调查对我国光伏产业带来致命性打击影响较大。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