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較与启示【3670字】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经济论文 >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較与启示【3670字】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之一,对经济发展有显著影响,但货币政策的影响大小及影响方式在学术界和社会上还存在很大争议。20世纪90年代以来,与日本作为亚洲最具代表性的经济实体,不同时期的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本文主要阐述几次有论文网代表性的经济发展时期中日两国的货币政策,从货币政策的制定背景及实施效果全面地分析评价货币政策有效性。从中得到对货币政策制定的启示。

一。日本货币政策的简述及特点

(一)广场协议后日本货币政策决策。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为防止日元过快升值日本还投放大量干预性货币,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增长,日本央行实行了扩张性货币政策以刺激经济,公定贴现率不断调低,从1985年底的5百分号下调至1986年底的2。5百分号。1987年到1990年期间,日本货币供应量增长超过了10百分号。极度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使得1989年和1990年日本经济的增长速度分别达到4。8百分号和5。1百分号。资金过剩的银行和企业为了找到高回报投资项目,纷纷把资金投入房地产和股票市场,1986年1月,日本股市进入大牛市,1989年底飙升到最高点39000点,4年间上涨了3倍;同时地价飞涨,1990年,仅东京都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土地价格。该项货币政策使得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价格泡沫把日本经济拖入一个更大的泡沫之中,房市暴跌,银行在巨额坏账。呆账下纷纷破产,相关产业也受到重创,日本经济在经历短暂的繁荣后进入十年萧条期。

(二)日本迷失的十年。日本90年代迷失的十年期间经济增长持续走低,GDP增长率从1990年的5。2百分号下降到1998年的-1。2百分号。该时期,日本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参与货币市场的各种交易活动来影响货币市场的利息率,进而影响金融机构的贷款行为和公众的经济生活。

日本银行通过变同业拆借市场上的流动性资金间接控制隔夜拆借利率。随后日本的无担保银行隔夜拆解利率从0。5百分号一度降至0。03百分号,这意味着扣除货币经纪商佣金后利率实际已降为零。低利率政策并没有达到增加银行贷款。带动投资最终刺激日本经济的作用,日本货币政策已濒临于流动性陷阱“的边缘。零利率政策从理论上讲这可以给市场带来更大的流动性,影响市场预期从而降低中长期利率,扩大投资,促进经济发展。但必须看到零利率即表示日本银行再不能下调利率以刺激经济,而央行只能通过改变货币供应量来调节,这极易造成通胀,此外企业融资成本接近零会激励其增加贷款从而增加银行风险和金融风险。虽然日本经济在此期间有短暂的回复但长期如此货币政策将失去操作空间,这既不利于金融发挥正常作用,也不利于经济结构性改革和解决不良债权问题这不利于经济从根本上复苏。

二。中国货币政策简述及特点

(一)亚洲金融危机之前的货币政策决策。中国实施意义上的货币政策始于1984年人民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银行系统的行政职能与经济功能分离,央行通过货币政策实施宏观调控。1984--1992年货币政策是在过松与过紧的货币供给间剧烈波动。央行通过直接制定信贷量计划和存款准备金率等政策工具作用于信贷规模和货币供应量,从而调整物价和实现经济增长。

根据之前的经验教训,在90年代实施了更加平稳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并进行了一系列的金融改革,完善了货币政策的目标选择和实施环境,货币政策更加成熟。1993年首次向社会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并于1996年起采用货币供应量M1和M2作为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开始引入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并在1998年放弃了贷款总量目标改为负债比例管理。完成了从直接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和操作目标从贷款规模转向了货币供应量和基础货币。

(二)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应对之策。亚洲金融危机中,固定汇率,资本市场开放程度较低加之经济高速发展使中国有幸未遭受经济严重倒退,但人民币币值稳定政策使其相对受冲击严重的国家来讲升值,出口受挫严重。此次危机中暴漏出银行业在经营中的诸多问题,如信贷资产质量下降,周转时间长盈利率低,呆坏账增多导致银行经营困难。中国政府开始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多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到2。07百分号及在贷款利率到3。78百分号。此外,吸取东南亚其他国家在金融危机中的教训,实行了一系列的金融监管改革措施:跨行政区域设置人民银行分行;发展商业票据市场,通过再贴现增加基础货币;扩大消费信贷;扩大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批准券商和基金公司及财务公司进入;组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但由于国有资金占比大,政策性强,市场对利率的敏感度不高,此时的货币政策政策实施效果与其实施力度相比显得有些乏力。

(三)2008年金融危机中的中国货币政策。在2007年为抑制经济过热采取了紧缩的货币政策,2007年到2008年5月央行分15次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准备金率由2007年初的9百分号上升至17。5百分号,存款基准利率由2。52百分号分6次上调4。14至4。14百分号,贷款利率则从6。12百分号上升至7。47百分号。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至时,为减少经济危机的冲击,减少投资成本,人民银行于2008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半年内连续5次下调存款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利率,4次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此外人民银行积极通过公开市场操作调节流动性,从2008年9月开始通过降低央行票据发行频率。缩小发行规模。回购债券等操作向市场注入流动性。商业银行等贷款机构也相应地扩大信贷范围,提高信贷额度,从而提高市场流动性。本次货币政策决策中,还注重同国际货币政策的协调,同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方向保持一致,同多个国家及地区签订货币互换协议来调整国际间流动性。

三。政策比较中的启示

(一)货币政策应该是稳健的。日本在80年代末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起了火上浇油的作用,泡沫经济破灭的时候,突然收缩的货币政策又起了雪上加霜的作用。货币政策的极度扩张造成国内过剩资金剧增,市场缺乏有利投资机会,大量过剩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造成资产价格暴涨。与货币政策的极度扩张一样,货币政策的突然紧缩也同样会给国民经济带来危害。在泡沫无法自我支撑时正是经济系统存在流动性压力和危机的时候,正确的做法应是采取凯恩斯疗法“,先放松银根后慢慢收缩,这样才能使泡沫在一种有序的政策引导慢慢释放,实现经济软着陆。同日本泡沫时期货币政策相似,中国80年代的货币政策过冷过热导致通胀通缩严重,也给经济的持久运行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二)货币政策的制定应科学。慎重。灵活。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效应,更加需要及时灵活的货币政策决策。经济参数的变动应该引起货币当局的高度重视,并及时改变货币政策方向从而引导经济发展。

(三)保持货币政策的调控弹性,推行利率市场化

日本在本世纪初的零利率政策表明,单纯地依靠大幅度减息来制止经济紧缩不可行,留下利率空间,让市场继续拥有减息预期,才能更好地发挥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因此,政府对国民经济进行短期调控时要协调好利率与调控量指标,保持货币政策的调控弹性,为中长期货币政策操作留下调控空间。即推进利率市场化,由看不见的手“自主调节利率这一中介目标,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日本经验,本次金融危机中,英美两国分别实行0―0。25百分号。0。5百分号的超低利率政策来阻止经济紧缩的做法。目前,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企业和个人对利率的敏感性都相对较低,且主要是以货币供应量为主要中间目标。故更应继续推动利率的市场化的改革,从而充分发挥利率调控工具的作用。

(四)加强金融监管,处理好金融监管与创新的关系

监管与创新之间的博弈如凯恩斯学派同货币学派间的争论一样,是一对矛盾的共同体。处理得当则共同促进经济,否则会引起大的经济波动。市场经济体制中在利润的驱动下,金融创新会源源不断,这是市场自发的需求。而金融监管的任务则是寻找正确的激励机制,指引金融创新方向,避免过度。金融监管不力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亚洲金融危机中除了香港。新加坡外的东南亚国家金融监管都存在严重疏漏,银行呆坏帐高居不下,房地产和股市过度融资,内幕交易和金融丑闻不断。在政府接管问题金融机构的同时加强了金融监管,但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还仍不免继续在博弈中发展。中国衍生品市场有待发展,完善的金融监管既应该为金融创新提供有力条件,又应该有效阻止其过度泛滥。

(五)放眼全球,注重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

由货币政策引发的汇率变动增强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效果,如紧缩的货币政策抑制经济增长和通胀,同时提高本币汇率;高汇率抑制出口,国内生产转移至国外,降低国内经济增长,故货币政策需顾及国际间的协调。08年金融危机中,美联储采取的注资降息。美元贬值等一系列货币政策,降低了美元资产的吸引力,导致大量国际投机资本流向收益更高的新兴市场国家,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对全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都会产生新的影响。在此背景下,之后中国的宏观经济调控不仅要面临经济平稳发展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双重目标,也涉及与其他国家相关政策的博弈。

2008年金融危机中美国。日本及欧洲各国的联合市场注资政策充分体现了货币政策的国际协调发展,各国中央银行统一动作,反映迅速,调整力度适当。虽然个发达经济体还是陷入了衰退之中,但必须承认如果没有国际间的相互协调,很难保证不会重蹈上世纪大萧条的覆辙。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危机后经济反弹引领世界,人民币国际地位提升,在2008及2009年同香港。新加坡。白俄罗斯等国家和地区的货币互换正是在货币政策方面加强国际合作的表现。

中日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