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农村科教电视节目的时代特点及发展(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试析农村科教电视节目的时代特点及发展(2)


电视作为一个传播媒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服务社会,传播知识,拉近农民与现代文明之间的距离,促进农民主动学习农业科学知识,提高对农业节目的兴趣,积极主动的接受科学的传播,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其次则是对以往农村科教电视节目的质量和收视率不高的总结与反省,要不断创新主旋律报道,用全新视角引导舆论,做到媒体应尽的监督与社会服务职能,同时面对同行业的竞争,能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很快走出目前低迷的状态,对农业、农村、农民投入更大的热情。             
二、农村科教电视节目的发展现状
“在广播电视日益普及的今天,电视几乎成为现代人的生活教科书,人们从各类电视节目获得思想,观念知识,技能等多方位的直接或潜移默化的教育。” 通过不断的吸收与进步,农村科教电视节目也在不断完善,时刻保持与社会的同步。
(一)发展中的受众本位思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受众本位思想也在不断的与时俱进。相比较以前
受众对于信息需求的主动性不强,传播者占主导地位,受众一直处于被忽视的地位,看电视,往往是传播者播什么,观众看什么,传播者需要我们知道什么,我们便知道什么,不会主动去要求受众应该知道什么。“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程度的提高,传媒发展水平已从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化,受众对传媒的消费能力从被动向注定转化,传媒运作机制从计划配置向市场调节转化,这三个方面因素促成了我国传媒策略的调整——从传者中心时代向受众中心时代过渡” 。受众已经深刻认识到要重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积极获取自己的信息需求的权利,表达自己的心声,要求传播者最大限度的将受众的需求放在落脚点上,尊重受众的自主选择权。通过短信、电话、微博、网络等多种途径表达自己的需求,同时对于自己所需要信息的指向性越来越强。
(二)不断增强的贴近性意识
所谓贴近性,就是要更加注重农民的生存状态,以纪实的方式,原生态的记录下他们生活的点点滴滴,喜怒哀乐,为传播者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进去,心与心的交流,把自己当做他们当中的一份子。通过这样的方式将情感放大,引起共鸣。
1.贴近农民的生存状态。农村科教电视节目最大的特点便是“接地气”,接近农民的生产生活,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贴近他们最原始的生活状态,《致富经》的《变着花样赚笋钱》这一整期节目没有多余的背景音乐,只有最真实的同期声与画外音,同时采访记者升入田间,亲身经历如何发现竹笋,如何剥开竹笋,与村民一同体验乡村生活。在节目的一开始就采用同期声,最真实的表达村民急切要挖春笋的心情,在镜头中,村民没有华丽的衣着,只着最简单朴素的衣服带着铁锹锄头上山挖笋,展现农民最原始的劳作状态,挖出来的楠竹笋村民不会可以的讲究卫生问题,在他们看来,挖出楠竹笋是一种收获,就着泥土的气息品尝竹笋就是品给收获的喜悦,表达他们对生活和对家乡的热爱。
2.贴近农民的表达方式。麦克卢汉说“媒介即是信息”。从传播特性来看,电视是“一遍过”的瞬间传播,在短时间内向观众大量的系统知识,显然不切实际。由于农民的文化素养相对偏低,节目所传播的科学知识理解上有一定难度,现在的电视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这一层因素,在语言上努力做到浅显易懂,通俗化。在上面说到村民挖竹笋时说的都是当地方言,不论是村民还是楠竹厂的职工。在这期节目的主角楠竹厂厂长王德斌接受采访时也是一口赤水乡土化的口语,在介绍王建斌创业过程时,整个节目没有专业,死板的语言,采用的都是我们最常用的文字,最简单的说法,最容易理解的表达方式,在介绍返乡创业典型事例的同时也在不着痕迹的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