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3-07-17 22:4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在西方,社会心理学从20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但未产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概念及理论体系。20世纪70年代后,小组合作学习才在课堂中被具体应用,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而在此之前的小组合作学习实践只是一个雏形。其中,美国学者的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比较突出,以生生互动为特征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在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中期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美国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斯莱文提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每个成员需要承担相应的学习任务,并通过整个小组的成果,来获取教师的奖励或赞同的一种学习形式。”除此之外,关于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逐渐遍布德国、英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各国,被视为最有效的课堂合作学习形式之一。例如英国的梅瓦里克在斯莱文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合作学习时学生在小组活动同实现同一学习目标的学习环境。” 与此同时,美国学者罗杰约翰逊和戴维约翰逊提出观点:“合作学习,指共同学习来完成统一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个体不是以实现自我价值位目标的,而是最大限度地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与其他成员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获得共同的学习结果。”美国“合作掌握学习”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戈斯基队合作学习有了新的认识,他提出:“合作学习要求一定数量的学生组成若干个小组,每位小组成员应承担不同的学习任务,一起完成教师安排的相应的学习活动,因此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89387 综合以上各学者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国外学者注重于对合作学习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他们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各有侧重,如斯莱文侧重于小组奖励和个人责任,而约翰逊又侧重于小组学习和效果达成度等等。但他们都有共同特点,即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小组共同目标为导向、以集体成果为评价标准的相互促进的一种教学活动。论文网 2、国内研究现状 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外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直接推动了国内小组合作学习的发展。1980年代末,我国开始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系统的研究,到1990年代,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理论和实践更深入具体关注与研究,直至21世纪初发展相对成熟。 1983年,以交流为出发点,来考虑学习小组的构建,由江苏无锡的教科所和中小学联合开展了“班集体建设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研究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策略进行探索。这项研究着重对小组的构建、集体课堂学习活动及集体性评价等方面进行探索,并通过研究发现:不仅参与实验的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有所提高,而且教育教学质量也得以有效提升。 1993年,由王坦教授带领进行的“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得到了理论实践双方面的收获。在理论上建立了合作学习的性质、模式、原则、技巧和策略等概念体系;于实践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竞争合作意识,促使他们积极参加小组合作学习,提高了他们的沟通、表达、交往能力。 1989年到1995年,在盛群力教授带领下进行的“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课题,广泛借鉴了各国小组合作学习的原理和方法,在语文学科中进行了创造性地研究实践。其结果表明:小组合作学习对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对提升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等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对帮助后进生效果尤为突出。1995年到1999年,围绕课堂交往与合作的基本模式这一核心,盛群力教授开展了“小学课堂交往与合作”的课题研究,其结果发现教师不再以自身为衷心,而是以学生为主体,同时在实验研究中的教师也促进了自身专业化的发展,提升了科研能力。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