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李孝光雁荡山记游文学刍论(2)
时间:2023-07-29 17:3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李孝光的生平思想以及其记游文学 李孝光(1285-1350) ,原名同祖,字季和,温州路乐清县淀村(今浙江乐清市大荆镇雁东乡田岙村)人。年少时,在五峰山读书,所以号五峰。李孝光的父亲李实原名李指洙,在元兵入侵之际,愿以命赎其母亲徐氏,被乡人称为“李孝子”。李实娶妻谢氏,谢氏也是以文学传家,是典型的耕读文化特色的家族之女。李孝光生活在一个世代耕读之家,他从小跟其祖母徐氏学习《尚书》、《论语》、《孟子》,此外,李孝光师承方如晦,接受了的宋儒朱熹的理学思想,这个思想贯穿他整个人生。深受理学思想熏陶的李孝光,在作诗的题材上体现了传统文人的特点,他不作艳词,多选择酬答唱和,山水之诗。在描写山水的诗歌中不少都是描写家乡名山雁荡山的,统计有三十余首。论文网 李孝光的古诗创作,语意造奇,胡应麟《诗薮》曰:“李孝光季和东瓯人,古诗歌行豪迈奇逸,如惊蛇跳骏,不避危险,当时语云‘前有虞范,后有李杨’。” 李孝光与杨维桢并称为“李杨”,一同发起 “浙派古乐府运动”,所作乐府致力于 “味得于盐梅之外” ,后被称为 “铁崖(雅)运动”。豪迈奇异在他描写雁荡山的诗歌中表现的十分突出。然而相比较于其诗歌,李孝光更加为人所称道的是文章。《元儒考略》称:“孝光以文章负当世,其文一取法古人而不趋世尚,非先秦两汉语弗以措辞。” 无论是诗歌还是文章的创作,他都是提倡“复古”,但在复古的同时也力求创新。这一点是很难得的,与有一些一味模仿字句的文人有本质区别。遗憾的是他所创作的作品失散严重,所存留的文章仅二十余篇,不得以窥见全貌。文章中最著名的当推其游览雁荡山后所作的“雁山十记”。总而言之,李孝光描写雁荡山的三十余首诗歌和这十篇散文共同组成了李孝光的雁荡山记游文学。 “雁山十记”是十分值得关注中国古代的记游散文。就中国古代散文的种类来看,说理、叙事、议论散文占了极大的篇幅,诸子散文便是如此,唐宋的大散文家所作的散文也多是说理,游记写景散文数量确实不多。其实,游记散文早在魏晋南北朝文化思想异常活跃就出现了,几乎与骈文同兴起。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更是促进了山水游记的极大发展,柳宗元的“永州八记”最终将游记散文的体制确定。《中国游记文学史》介绍道:“就元明游记文学的第一个时期—承续期观之,先后出现四次创作波澜,即金末元初、元中期、元后期及明初期,其中前二次的创作波澜成果有限,直到元代后期第三次创作波澜的出现,才汇合成一个创作小高潮,且出现了一些略具晚明小品特色的游记作品,达到了自金以来游记文学创作的最高成就。” 这段“续承期”对于后来明代游记文学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元后期稍有成就的“创作小高潮”指的就是包括吴师道、朱德润、李孝光、陈德永等在内的游记作家群,主要落笔都在南方,此时的作品无论在抒情写景还是议论都已经到达了自由书写的程度,语言优美、意境悠远。李孝光的游记散文就是最为杰出的代表。尽管游记从一开始就无需担负政论、史论等文体的有裨世道人心和道德教化的任务,但它从出现那一天开始就很少可以摆脱“兴寄”。有些作家把自己的情感完全的覆盖在了山水景色之中,表现出“情感太足”的问题,难免使景色失真;有些作家则只对面前的景色加以客观的描绘和记录,暴露出“情感不足”的弊端。而李孝光的“雁山十记”则是这两种情况的一个平衡点,重在一个“真”字。李孝光所留下来的关于雁荡山的笔墨,不仅表达了自己对这个特别地方的感情,还向世人展示了家乡名胜深厚的文化底蕴。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