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果戈理对俄国国民性的认识(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试论果戈理对俄国国民性的认识(2)

最早将果戈理作品翻译为中文的人是鲁迅。同时,鲁迅也是近代中国最早意识到国民性问题并且有所研究的人。鲁迅的不少作品中写到了有关于中国国民性的描述,如《呐喊·自序》中,鲁迅称中国国民为“愚弱”的国民,在《坟》中又提到了中国人的“怯弱、懒惰”和“巧滑、贪婪”,在《三闲集》中又指出,中国人的“调和”的折中主义。在鲁迅的作品中,中国国民展示最为经典的一种形象就是所谓“看客”的形象,即一种热情而又冷漠、愚蠢又懦弱的形象。

关于果戈理对俄国国民性的认识与反思,笔者主要从文本入手,结合十九世纪前期俄国农奴制的社会现实,分析果戈理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本阶段的俄国国民性,并与鲁迅笔下的中国国民性进行对比。

一、十九世纪上半期俄国国民性特质论文网

果戈理所生活的时代处于俄国农奴制社会的后期,自1649年开始的封建农奴制度已经实行了二百多年,到了崩溃的边缘。果戈理作品中的人物都是体制内的贵族地主,作品展示的国民性也是在这一人群身上得以体现的。因此,果戈理作品中的俄国国民性表现出一种特殊性,即十九世纪前期沙皇封建农奴制度体系中的贵族地主的国民性。

果戈理一生有诸多著作,在中国出版的主要有《死魂灵》、《小说戏剧选》、《狄康卡近乡夜话》、《密尔格拉得》、《彼得堡故事》等等,这些中文出版物是笔者进行果戈理文本研究的基础。从这些文本中,笔者针对不同的人群,主要提炼出以下五个特质:小地主小贵族们虚伪的热情、所有贵族和官僚们无尽的贪欲、俄罗斯民族性格中盲目的好胜心、俄国整个社会对权势的畏惧,以及果戈理作品中最大的特点——矛盾的思想。

二、小贵族小地主们虚伪的热情

果戈理的作品中的主角大多是这样的人:他们是沙皇体制内相对处于下层的小贵族小地主,地位低于大贵族、农奴主和宗教领袖,但也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自己的小圈子。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关注着别人的事,尤其是地位高于他们的人,并且表现出极强的好奇心与热情。所有来源于社会上层的消息经过他们这群人的传播与加工,都会变成一种荒谬却又能够令人相信的流言。文献综述

这些普通的下层小贵族小地主所表现出来的所谓“热情”,实际上却是虚伪且有条件的。正如果戈理在《死魂灵》中的描述:“在俄罗斯,下层的人是非常喜欢谈论一下上层传出的流言蜚语的。因此,那些从来都没有见过乞乞科夫这个人的小户人家都谈论起所有的这一切来了,还要添油加醋,塞进更多的补充说明。”[ ]这种看似没有什么来源的热情,其实是有其原因的,来源于他们对社会上层的大贵族和农奴主生活的好奇心,也是因为如此,就不可避免地呈现出一种奉承谄媚的心态。尽管他们并不可能从大人物那里得到任何利益——当然,那也是不切实际的——他们仍表现出“一种完全无私的卑贱,一种纯粹的,不以任何利欲为基础的卑贱”[ ]。这种心态,其实是农奴制和沙皇体制下的社会因素决定的。这些小地主小贵族自认为比不上大贵族和农奴主的高贵地位,并且两种群体之间,有着无法跨越的鸿沟,以至于他们对这种难以接近的生活产生了极大的陌生感与好奇心,这样的心理落差和向往驱使着他们,表现出了上述的种种“卑贱”的行为,并且将传播行为当作一种能够从中得到满足感的途径,从而衍生出了巨大的热情。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