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山海经》中的植物文化内涵(2)
时间:2023-08-31 20:4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山海经》中的植物意象蕴含了先民的“精魂不死”观念 身处上古蒙昧时期,先民的生存条件异常艰辛:他们需要从变幻莫测的自然环境获取生存的资料,要面对极大的困难,生命随时会遭受到威胁。在面对死亡时,先民就会产生各种关于生命的理解,以求超越现实得到解脱。“永生”、“复生”、“灵魂不灭”等思想是先民对抗死亡的手段,是先民强烈的原始生命观的意志表现。论文网 植物可以进行自然的生长、凋零;可以依照四季更替变化自身状态;可以有无限的生命轮回。在“万物有灵”的思想影响下,以灵性植物作为祭祀品,祭祀先祖、神灵以求祥福的行为自古有之,中国的各大节日与植物就有着密切联系:清明插柳;端午节插艾蒿、挂菖蒲;中秋节赏桂;重阳节赏菊、饮菊花酒,插茱萸……先民不仅以植物作为祭祀品,还以不同的树木制作出象征祖先、神灵的符号,加以祭祀:《礼记·祭法》有:“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的说法。这种以植物祭祀祈福的行为,在本质上反映的是先民对自我保护和延续种族生命的渴望。 《山海经》中记述了不少关于植物与“死亡”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承载了上古先民的原始生命观,蕴含了先民“精魂不死”的观念。《山海经》中先民的“精魂不死”观念主要表现为三种情况: 首先,先民追求永生不死。《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具有不死性质的神木:《山海经·海内西经》载有:“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上述所记载的各种神木都具有不死的性质,《列子·汤问篇》对这就有明确的解释:“珠玕之树皆丛生,华实皆有滋味,食之不老不死。则有不死树之类,盖亦传说之演变也。” 珠树、玗琪树等都是丛聚生长,花果都很美味,人食用后会长生不老。《山海经·大荒南经》还记载有:“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甘木是不死国之食,民食甘木不死,甘木具有长生功效。此外《山海经》还有一些直接表明不死性的神木,如长三头的“服常树”(《海内西经》)、群帝取作不死药的“栾木”等等。文献综述 这些具有不死性质的神木出现在《山海经》中,意味十分明显,旨在表述先民追求永生不死。先民生命短暂,但是植物却可以年复一年的生长,在这种不平衡状态下,先民自然希望取得相同生命长度,于是先民食用具有不死性质的植物以达到永生不死的效果。透过这些不死神木意象,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不死神木背后所折射的先民对死亡的焦虑、恐惧,以及对长生不老诉求的渴望。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