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礼”看现代婚俗对传统婚仪的继承与发展(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三礼”看现代婚俗对传统婚仪的继承与发展(2)

一、 释婚姻

  “婚姻”,古人又写作“昏姻”,如《邶风•谷风》中的“燕尔新昏,如兄如弟”。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婚”解释为:“婚,妇家也。《礼》:娶妇以昏时,妇人阴也,故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  这句解释包含了两个信息:一是“婚”指妇家,二是嫁娶行于昏时。对于“婚”指妇家这个含义,在《尔雅•释亲》中也有相应的表述。如“妇之父为婚”  ,意思是媳妇的父亲称作“婚 ”。又如“妇之党为婚兄弟”  ,即媳妇的亲族称“婚兄弟 ”。但无论是“妇之父”,还是“妇之党”,皆属于“妇家”,即妻族。因此,《尔雅》与《说文解字》对“婚”的解释在字义上是一致的。但也有持不同意见的。如《白虎通》:“婚者昏时行礼,故曰婚。‘燕尔新昏’,谓妇也。”  其传达出了“婚”的两种意思:一是“婚”即婚者昏时行礼,点明嫁娶时间为昏时,指嫁娶礼。二是“婚”指丈夫。古人认为男子昏时娶妻,因此丈夫称“婚”。显然,在“婚”义上,《白虎通》与《说文解字》及《尔雅》出现了矛盾。 而这种矛盾的情形也出现在了对“姻”的解释上。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姻”解释为:“姻,婿家也。女之所因,故曰姻。”  《尔雅•释亲》对“姻”解释为:“婿之父为姻”  又“婿之党为姻兄弟” 。即“姻”有两种解释,一是指夫族,二是指丈夫的父亲。而《白虎通》对“姻”则解释为:“姻者,妇人因夫而成,故曰姻。《诗》云‘不为旧因’,谓夫也。”   即,“因”指妇。论文网

值得注意的是,《白虎通》是以白虎观会议结果为内容,由班固整理编辑而成的书。何为白虎观会议?白虎观会议是东汉汉章帝于白虎观召开的一次探讨儒家经典的学术会议。此会议由汉章帝亲自主持,所参加的也是当时的名儒或有学识的为官者和儒生。在某种意义上,《白虎观》代表了当时经学的最高水平。用现在的话来说,《白虎通》就是一部汇集了一线高级知识分子观点,代表学术最前沿的著作。再者,纵观《白虎通》,可知其所述观点大多立足于儒家经典本身。如《白虎通•嫁娶》整卷有很多内容都来自于《仪礼》,有的甚至是直接摘抄,如一些辞令便是直接从《仪礼》中个摘抄而来。因此,《白虎通》具有权威性和较高的可信性。其所述观点应是可信的。但从时间远近上看,《尔雅》成书时间要早于《白虎通》,其对“婚”义的理解可能更接近早期“婚”义,因此,其解释也是可取的。那么,到底该取何种解释?陈顾远先生在其《中国婚姻史》中引用孔颖达的话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孔颖达认为对于夫妻双方父母及家族而言,“婚”指女方的父亲或者妻族,“姻”指男方的父亲或夫族,而对于夫妻双方而言,“婚”指丈夫,“姻”指妻子。因此,这两种解释皆可取。综上可知,“婚”义应有四种解释:妇家、妇之父、嫁娶礼和丈夫。“姻”应有三种解释:男家、婿之父和妻子。

至此,我们可以得出“婚姻”一词的含义,具体有以下四种:一是指夫妇双方父母之间的关系。如《尔雅•释亲》“妇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谓为婚姻。”二是指夫妻双方亲族之间的关系。古时婚姻除了用以繁衍子嗣外,还有结合家族之用。因此,婚姻,从指夫妇双方父母之间的关系,可扩展为双方亲族之间的关系。如诗“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郑玄笺云:“升丘采贝母,犹妇人之适异国,欲得力助安宗国。”  这句诗出自许穆夫人写的《鄘风•载驰》,主要写了许穆夫人得知卫国为狄所灭,急于回家的心情和向国内大夫提出求助的主张。许穆夫人欲借夫国之力,救助己国的思想恰好体现了当时婚姻对于两家族结合的意义。三是指嫁娶之礼。如《毛诗序》云:“《丰》,刺乱也。昏姻之道缺,阳倡而阴不和。”  毛亨注曰:“昏姻之道,谓嫁娶之礼。”  即,“婚姻”,指嫁娶之礼。四是指夫妻双方。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