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说谎行为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3-09-17 14:53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国外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 上世纪初,西方心理学家便开始了关于说谎的研究,这也是发展心理学的早期研究课题之一。皮亚杰在考察儿童道德认知发展时涉及了说谎的议题,他认为儿童对说谎的概念表现出一种系统的发展趋势:年幼儿童把说谎和其他言语行为(如骂人)相混淆;而6岁儿童把不好的言语当成说谎。20世纪80年代,关于儿童心理理论的研究蓬勃发展,这也有助于我们对儿童说谎行为有进一步的认识。发展心理学家们在不断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形成了关于说谎的三大理论观点,即命题理论(propositional theory of lying)、原型理论(the prototypical approaches)和民俗模型(folkloristic model of lying)。90330 其中命题理论认为:“言语涉及的‘事实’、说话者的‘意图’和‘信念’等语义特质在说谎概念的形成与发展及其道德评价中起关键的作用,它组成了说谎概念与道德评价的认知结构。”原型理论则用三个语义成分来定义原型说谎的本质,一是言语表述与事实相违背(事实成分),二是说话者知道此言语表述是错的(信念成分),三是说话者有意欺骗听者(意图成分),目前这一理论在说谎的研究领域占主导地位。20世纪80年代末,Sweetser E。E根据言论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提出了说谎的民俗模式:“说谎的概念不仅仅是一种事实、意图和信念等关键的语义特质所定义的认知结构,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结构。”他强调社会和文化因素在个体定义说谎时所起的重要作影响。论文网 二、国内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受民俗模式的影响,国内心理学家基于中西方文化差异对儿童说谎行为进行了研究。徐芬等心理学家对在不同交往情境中儿童对说谎行为的理解和道德评价进行了研究,发表了《意图明确条件下小学儿童对于说谎的理解与道德评价》、《在亲反社会情境下儿童对于说谎的理解及道德评价》、《交往情景下个体对说谎的理解及其道德评价》等多篇研究论文。此外,徐芬等人还根据3-4岁儿童说谎的不同表现、呈现出的不同水平,对儿童说谎的策略性发展进行研究。发现3岁儿童正处于说谎的操纵行为水平,说的大多是无策略性谎言。在她设计的测验中,儿童通常会说一些不符合逻辑的理由,但不会考虑他人如何想或者是否会造成错误信念。4岁儿童比3岁儿童在说谎时更具策略性,他们会说出更有策略性的谎言,符合一般的逻辑。4岁的儿童在违规后,会使用更合理的解释来圆谎,如“自己不小心碰到”、“别的小朋友弄的”。很明显,大多是4岁儿童通过言语制造错误信念影响他人,让对方相信。他们处于说谎的操纵信念阶段。还有部分4岁儿童会考虑到听的一方是否会评价自己谎言的意图及可信程度,他们就处于操纵意图信念水平。7-9岁儿童对说谎的概念判断会受意图线索的影响,9岁及以上儿童对说谎的概念判断还会受到文化背景和社会风俗的影响。此外,徐芬等人还继续验证了事实因素、交往动机在儿童对说谎行为的理解和相应道德评价中的作用和影响。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