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渚区域块状经济发展研究(3)
时间:2023-09-20 21:2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3)同时,块状经济也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的“分工合作”所能带来的高生产效益与低生产成本。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通过促进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降低了劳动力成本,信息获取成本等,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及时更加准确地发现价格(主要是信息,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4)块状经济所引申出的“产业集聚”带来的更专业的形象,形成了宣传优势; (5)同类型的生产要素及生产设备可以更专业的为客户提供产品和配套服务;论文网 (6)正如区域经济的概念所提到,“产业集群”有众多中小型企业极具而成。这些中小型企业因规模小而能对市场信息的变更反应灵活,迅速做出应对或者产品或服务的升级,迅速交流并消化新的信息。同样,中小型企业因聚少成多而形成的“规模效应”带来了更大的收益。 2 块状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2。1 块状经济发展理论 块状经济的产生来自于地理上区域的划分,在一定的空间(区域)内,有限的资源导致了对资源合理配置与利用而形成效益最大化,产出最大化的探究。是以,在经济学理论的发展史中,也渐渐演化形成出了种种不同的理论,这些理论之间主张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以及不同的资源配置的要点和布局形式。以下则是对国际上一些主流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介绍: 2。1。1 平衡发展理论 平衡发展理论是由哈罗德-多马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该理论的主要观点为:应实施平衡发展战略,即同时在各产业、各地区进行投资,既协调和促进了各个产业,各个部门的发展,改善供给状况,同时又能在一定范围的区域内进行各个产业,各个部门的相互支持与投资,利用其之间的相互联系以扩大需求。所以,平衡发展理论重点指出产业间和地区间的关联互补性,主张在各产业、各地区之间平衡部署生产力,达成产业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的目的。 然而该理论的缺陷在于,忽略了落后地区与生俱来的不可改变的自身条件:地理位置所导致的气候,交通问题,资源和资金问题等,因此该理论适用范围较为局限。 2。1。2 梯度转移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提出的灵感来自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的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应用到区域经济中,该理论则演变成:产业结构的情况决定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产业结构则主要取决于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在工业周期中所处的位置。一般来说,若该主导产业正处于翻新阶段,具备发展潜力,那么区域经济学家则把该类型的产业划分为“高梯度”。由此可见,梯度转移理论将“创新活动”作为划分梯度的主要因素。当然,随着时间的推进,创新型的产业会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发达地区)演变向“低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这类演化主要是经过多层次的城市扩展开来的。文献综述 与平衡发展理论不同的是,梯度发展理论主张“效率优先,坚固公平”,即具有经济优势的发达地区先发展,带动不发达地区的发展。该理论的优点有以下几点:第一,承认地区间不平衡的存在,利用较好地区的发展来带动较落后地区的发展。第二,对不同条件的地区分级发展,更能适应现实情况。第三,更容易落实操作。以我国为例,在七五、八五期间,实行了上海,天津,宁波,广州,温州等沿海城市率先开放的战略,至今我们已看到了这些城市在经济上非常巨大的进步,由此可见沿海城市先开放发展策略的成功。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