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课程衔接教学研究(3)
时间:2023-09-20 22:3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由于初高中物理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所以需要对衔接内容进行研究,对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的教材内容和课程标准进行比较,在高一物理教师教学设计时考虑到衔接问题,使学生更好地过渡,提高课堂效率。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主要是通过比较浙江省在初中阶段采用的浙教版《科学》教材中的物理部分和高中阶段采用的人教版《物理》中的内容,以及《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于物理知识的具体目标,分析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在教材和课程标准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使教师对于初高中物理知识之间的联系有初步的了解,并结合学生的心理人格发展规律,为中学教师提出一些在物理教学衔接上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第一,帮助中学教师初步认识初中科学的物理部分和高中物理内容之间的联系;第二,提出一些合理的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策略,使中学教师意识到教学衔接的重要性;第三,有利于学生在初高中过渡阶段能更加有效地学习,并得到更好的发展。论文网 第四,有利于高中物理教学体系的形成以及学生对重点难点的掌握。 1。3 研究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现阶段浙江省初中采用的浙教版本的《科学》和高中采用的人教版本的《物理》两套教材,以及《义务教育初中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 1。4 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阅与编写课标、设计教材和衔接教学有关的各方面文献资料,了解初中科学物理部分和高中物理有关的课程标准、教材编写的特点和存在的教学衔接问题等等,并参考相关的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方面的文献,提出符合学生发展的物理教学衔接策略。 (2)比较研究法 通过比较浙教版初中科学教材物理部分与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差异性和共同点,发现两套教材在衔接上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初中科学和高中物理的课程标准内容,进一步分析提出具体有关的衔接教学建议。 (3)实践研究法 通过初中和高中等实际的教学案例来研究初高中物理衔接方面所遇到的困难和现在已有的应对措施,一方面进入初中实习了解初中科学的物理教学方法,另一方面进入高中了解高中物理教学,感受初中教学的差异,研究如何有效的进行物理衔接教育。 2 相关教学理论依据 2。1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USA,E H Erikson)指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人格的发展经过八个阶段,即基本信任对怀疑阶段(出生至18个月)、自主性对羞怯感阶段(18个月至3岁)、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3~6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阶段(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青春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年早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年中期)、完善感对绝望感(老年期)。每个人在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都会有亟待解决的各种身心问题,而这些问题会造成心理发展的各种矛盾与危机;假如个体能够自行解决面对的矛盾与危机,对心理的发展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影响[16]。 基于埃里克森对人格发展阶段的划分,可以看到中学生正处于容易造成自身角色混乱的阶段[3]。这个阶段的青少年寻求自我认同,需要对自我产生一个深刻的认识。他们能够形成一个整合的自我概念,就会对自己充满信心,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懂得如何学习。但如果无法形成自我概念,就会对角色混乱,失去信心。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