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吉礼演变成因初探(2)
时间:2023-09-29 17:3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一、春秋时期吉礼演变的主要表现 传统的吉礼制度成型于西周时期,并在当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层次分明的体系。而在西周灭亡之后,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进入到一个新阶段,一个崩坏与重建的新时期。原本西周王朝构建起来的权利与社会等级的金字塔体系在此时彻底崩塌,整个实体政权自上而下出现各种断层与错位现象,例如周王室的衰微,王权名存实亡,原本的金字塔尖不复存在,天子的权利被分散到各个诸侯手上,而诸侯的权力又落到大夫手中,权利与等级实质上发生了变化。实体政治的崩溃直接导致了原本起到金字塔骨架支撑作用的吉礼制度也随之崩坏,虽然吉礼本身在有关礼的基本精神和内容方面并没有产生本质的改变,但是在吉礼的形式和实践上出现了与制度建立的初衷相违背的现象。 1、春秋时期一些关键祭礼的废弃 祭祀活动是吉礼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内容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把吉礼与典型的祭祀活动等同起来,但并不是完全等同,因为祭祀活动本身是不带任何政治性和等级性的,而吉礼则刚好相反。作为政权发展的产物,吉礼的崩坏最直接明显地体现在废弃上。 郊礼自受到西周统治者重视以来,一直是整个国家最核心的祭礼之一。每年春季,以谷神为祭祀对象,祭天祈谷,祈求一整年的风调雨顺,农业丰收。在农耕时代,可以说这是极其重要的农耕之礼,对于统治者而言,这不仅能利用自己神的化身的身份来为人民祈求福佑,更是安定民心稳固政权极其有效的举措。但是,在春秋时期,郊礼几乎已经无法正常进行,甚至逐渐被遗忘和废弃。据《春秋》记载,整个春秋时期周天子“不郊”达九次,这一方面表现出当时周天子权力的丧失,另一方面也说明郊礼在当时已处于被废弃的境地。其次,关于“郊望”,“郊”在前“望”在后,望礼原本是郊礼的一个附属部分,作用在于在祈求谷神之后再祭告其他和农耕相关的自然神,请求能得到神的祝福。也就是说,望礼的举行必须在祭祀完谷神之后才能进行。然而在春秋时期,望礼在天子“不郊”的情况下依旧举行,这虽然不属于礼制的废弃,但是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吉礼在约束力和程式化上的削弱和紊乱。文献综述 “告朔”在西周时期也是一项重要的祭礼,原因在于它是一项祭拜天帝的祭礼。天子受命于天,这是稳固政权的根本,因而天子对天帝的祭礼是非常重视的,告朔也是吉礼中最隆重盛大的祭礼之一。据《周礼》有关描述,每年秋末冬初,周天子会把第二年的年历发放给所有诸侯,这是第一步叫“班朔”。诸侯拿到历书之后要把它收藏在自己的祖庙中,每逢初一就要亲临祖庙,杀羊祭庙,此为第二步为之“告朔”。然而在春秋时期虽然周天子还是一如既往地颁给诸侯王历书,但是许多诸侯已不再亲临祖庙“告朔”,这在《论语》中就有所体现,《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显然,在孔子看来,当时参与告朔的人无非只是冲着祭品和热闹去的,而真正在乎这一祭礼的几乎没有。因而我们也能看出“告朔”在当时几乎只是空有一副驱壳而失去了内在的本质意义。 告庙制度是西周传统吉礼中另一项比较重要的祭礼,它是西周贵族在出行、结婚等重大外出活动之前,前往自己的家族宗庙中告祭祖先的一种祭祀之礼。这在《左传》中也有所体现。据《左传·昭公元年》的有关史料记载,“元年春,楚公子围聘于郑,且娶于公孙段氏令尹命大宰伯州犁对曰:‘君辱贶寡大夫围,围布几筵,告于庄、共之庙而来。’”楚公子作为楚国贵族,在迎娶公孙段氏之前就命令官员在宗庙设筵祭祖,这一方面是对祖先的尊重,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自己的婚姻能够得到祖先的祝福和保佑,这一点对当时的上层贵族来说是非常受重视的。但是到了春秋后期,这一制度明显遭到了破坏。《左传·隐公八年》所载:“四月甲辰,郑公子忽如陈逆妇妫。辛亥,以妫氏归。甲寅,入于郑。陈金咸子送女。先配而后祖。金咸子曰:‘是不为夫妇。诬其祖矣,非礼也,何以能育?’”金咸子在送女儿出嫁的时候先成婚而后祭祖,并给出理由说还不是夫妇就先祭祖,这种行为完全就是对祖先的大不敬,是不符合礼的,会导致绝后的后果。这种说法不仅仅是对告庙制度的一种直接破坏,更是一种肆意的曲解和狡辩,是吉礼在当时严重崩坏的产物。杜预对此也解释道:“礼,逆妇,必先告祖庙而后行。”可见,春秋时期女子出嫁时都要按照祭礼的要求,先祭告祖先然后方能完婚。然而从史料中我们可以推断到了春秋后期已经很少有上层贵族能够继续遵守这一礼制规定了。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