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兄弟》看余华的叙事风格(2)
时间:2023-10-01 22:1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随后,余华的创作以随笔为主,小说为辅,随笔如《我能否相信自己》、《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小说如《在桥上》、《炎热的夏天》等,他开始延续自己对于叙事的朴素状态,写作风格变得简约明了; 终于在十年之后,2005年,余华又推出了自己的长篇小说《兄弟》,这部小说一问世便受到大家的广泛关注,当然,各种舆论的声音也此起彼伏。一部分人认为这不像是能写出《活着》这样经典作品的余华所创作的,小说结构混乱、语言粗俗;当然,还有一部分人用承前启后的眼光来理性地解读这部五十万字的小说,分析了作品的内在价值。而笔者认为,《兄弟》是余华沉淀10年之后对自己创作的又一次整理与突破,这部小说结合了之前的“暴力”、“苦难”、“温情”等文学主题,加之巴赫金狂欢式的叙述,直击了中国的历史,用最原始有力的语言撕开人们不愿意面对的民族疼痛,也借此说明这个时代的荒诞性。小说分上下两部,以“李光头”和“宋刚”两个人的命运来表现两个时代的裂变。通过这些就足以表明《兄弟》不是余华创作的倒退,恰恰是余华创作过程的又一个里程碑。 之后,余华通过到世界各地演讲、写随笔向读者分享自己的写作历程。2013年,余华又推出了新的长篇小说《第七天》,这部带有浓浓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以小人物的故事为题材,结合当下的热点民生问题,用生与死来搭建读者与小说主人公的对话桥梁,尽显现实的残酷。以至到2015年,余华将其对现实的混乱与荒唐、冷漠与残酷、温情与感动汇集成他的第一本杂文集《我们活在巨大的差距里》,这部作品看似拼凑了余华对许多事件的看法与评论,实则是作家对于社会现实的深刻剖析。文献综述 纵观余华的创作历程,他先后经历了“先锋文学的实验期”——“带有明显先锋意味的小说”——“以‘暴力’和‘死亡’为主题的冷酷小说”——“用充满‘温情’的方式叙说人间的‘苦难’”——“随笔创作”——“带有总结性和创新性的《兄弟》”——“关注现实的文学活动与创作”。本文就以大家关注度极高的《兄弟》为例,结合文本及近几年众家评论,从小说的主题、语言、人物、艺术特色、叙事角度等方面来探究余华是怎样做到“总结性”与“创新性”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