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PPP模式的发展轨迹和未来发展方向的研究(2)
时间:2023-10-04 20:4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PPP模式的定义,起源,引进发展的背景及原因 (一)定义 PPP模式即公私合营伙伴关系。PPP模式是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基于契约合同共同出资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的融资模式。PPP模式中政府部门协助社会部门参与项目的设计,建设,经营同时进行监管检查,转变以往政府角色单一的问题。 (二)起源 PPP模式起源在国际社会上,由于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结构,社会状况的不同,其相比于传统的投融资模式也各有不同和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类别: 第一:产生于经济萧条危机的英国模式——公共服务的政府经营到民间资本投融资。英国从邮政总局的建设为起点,政府经营一直是国家发展的主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艾里德政府颁布了8个相关政府经营的制度条例,包括:银行,电力,煤炭,国内运输,邮电,钢铁等,但是这些改变并没有使得英国走出经济危机的泥潭。通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撒切尔夫人通过私人资本参与国有企业的经营盘活国民经济,改变国有企业固步自封的局面。, 第二:产生于减少税收的美国PPP——财政压力下的政策工具。1970年代的美国面临财政上的巨大压力,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难以得到有效供给,同时阿拉伯国家为主的限制石油输出,导致石油价格是以往的4倍更加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为解决这一财政压力,总统提出社会资本参与到公共服务的建设项目中来,大量民间资本的涌入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压力,一些城市体育场馆,自来水公司,城市道路设施得以完善。 第三:产生于国家力推主导的印度PPP——城市建设中的政策指引。众所周知印度作为仅次于我国的人口大国,加之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公共服务的提供压力与日俱增。莫迪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强调在电力,铁路,港口问题中引入社会资本,同时支持海外资本参与印度基础设施的建设,并承诺给予相关的政策优惠,包括企业债券额度提高150万美元。 (三)中国PPP模式引进发展的背景及原因 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基础设施建设有否匹配经济社会发展的脚步,有否适应人民正常的社会生活需求关系到国计民生。基础设施包含:高速公路,城市地下水道建设,港口,电力,污水等等,目前中国经济已经处于L型触底,有专家分析可能长期处于L型底部,但能否把GDP增长保持在6%左右,保持一个中高速水平的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至关重要。、世界银行统计得出基础设施建设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几乎同步。一些基础设施的提前建设可以吸引产业布局的进驻,使得各类资金资源的流入,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降低产业成本,增加集聚效应。中国基础设施建设存在一下主要问题是引进PPP模式的关键所在: 第一:投资建设的主体相对单一。中国受到经济体制的长期限制,基础设施建设仍处于政府主导状态,长期依靠政府财政直接投资建设,市场参与度小,效率缺乏。完全的政府投资建设造成长期的垄断建设,而垄断导致的必然是效率的降低,和使得既得利益集团排斥打压社会资本的参与。同时政府的角色扮演既是投资建设者又是市场监管方,在定位就缺乏相应的监管治理上的漏洞,而其相应严格完善的法律体系仍未建立。论文网 第二: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加剧。政府投资占比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占据的主要因素。同时一些地方政府把当地生产总值作为政府官员的晋升衡量标准,使得大局借债搞面子工程形象工程的现象屡见不鲜,导致地方政府债台高筑。同时在税收征收方面中央和地方不协调的情况由来已久,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税收来源和税种渠道。同时财政在公共服务上的支出却是巨大的,两方造成的财政缺口,使得一些地方政府被迫采取债务型融资模式。根据官方数据计算:地方政府债务从2012年底的9。62万亿增加到了2015年末的16万亿,3年时间增加了约6。38万亿,同期中央政府债务只增加了约1。23万亿。特别中西部地区为适应产业迁移,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政府财政已经入不敷出。13年贵州的地方债已高达4622亿元而到2015年底,此项数据已达9135亿元,18个月内翻了近一倍。是中国负债第五大省,在13年政府负债率就达到了近七成,到15年该数据已达到惊人的八成五,其他周边省市,云南广西也高居不下。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