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五年全国卷看高考作文的社会价值导向(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从近五年全国卷看高考作文的社会价值导向(4)

2014年新课标全国甲卷(以下简称“全国甲卷”)依然是一个法治与规范的问题,与2015年全国乙卷不谋而合,2014年全国甲卷同样给了我们一个“施爱”与“守法”如何抉择的思考。材料依然提供的是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例子,作文材料讲的是某自然保护区对人们给动物喂食这一现象做出警示,告诉人们不要固执的给自己喜爱的动物喂食,否则将受到相应责罚的故事。材料中强调了人们的喂食行为会造成动物觅食能力的缺失,从这一点来看,材料给了我们一个二元对立的思维层面,即“对动物的喜爱”与“对动物的保护” 的思考,也就是“爱与法”的思考。

材料结尾强调了“依法惩处”这一观点,让我们继续思考“如何施爱”又“如何执法”。从材料的整体表述看,人们给自己喜爱的动物喂食这一行为是可以被理解的,所以可以先对人们作出提示,警告人们不要那么做,而如果人们不顾规定执意给动物喂食则再对其进行处罚。“这个从‘理解—警示—警告—惩处’的执法思路正是我国现实法制建设中所主张的人性化的执法策略”。[2] (P44)从这一角度出发也可以看出材料所传达的法治理念。材料以小见大,让我们看到了“法的温和”,也引导人们思考施爱的标准是什么。

以上几则材料作文试题,均以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为原型,具有较好的典型性与代表性,同时又有很强的开放性。对于中学生而言,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借助生活中的具体事件启发自我,引导价值观,更有利于学生在多元角度中思考问题的思辩能力的培养,并且促进文明社会的法制建设。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时代性,高考作文以社会现实中的事件为原型来引导社会主流价值,不仅体现了语文源于生活并且要学以致用的理念,更让我们明白在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身边的小事。语文本身即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学语文教学应加强课本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主动贴近时代,贴近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启发学生在现实中多多思考具体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人格素养的完善。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