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女报人群体特征研究(3)
时间:2023-10-15 09:5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本文以清末民初女报人群体的发展历程为线索,探索其特征。起先简要介绍女报人群体的初步形成,先简要论述近代中国报业及女子教育的兴起对女报人群体出现的推动作用,再介绍该群体初步形成的情况。接下来就进入本文的要点内容,即女报人群体的特征。首先分析这一群体的地理分布,包括籍贯来源和供职地点情况,概括其特点。其次分析这一群体的家庭背景和受教育经历,概括其特点。再次分析这一群体的社会交往和社会认可情况,概括其特点。最后分析这一群体的职业活动,这是本文的重点内容,主要从办报宗旨与倾向和报刊内容这两方面来分析并概括其特点。来自优W尔Y论W文C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本课题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一是文献研究法,通过高校图书馆网络数据库资源、校图书馆馆藏图书、知网等网络资源这些方式,获得与研究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对收集的资料进行客观合理的分析,尤其是对第一手资料的利用和分析。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学习,吸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形成自己研究的理论框架。二是系统科学法,本文在对女报人群体生存的特定历史环境进行了考察,以整体的观点将女报人群体作为一个系统来看,力求系统把握、重点分析,正确再现清末民初女报人群体的发展轨迹。三是一般分析和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清末民初的女报人人数上百,且有些资料残缺,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所以采用一般分析和典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不仅能够对这一群体的发展状况有一个大体的把握,而且还能通过对具体典型的女报人进行分析研究,以此概括这一群体的特征,以期做到点面结合。四是比较分析的方法,这是研究事物特征的一个基本方法,本文主要通过女报人群体自身不同时期之间、不同对象之间及女报人与其他报人之间的比较,发掘女报人群体独有的特征。 一、 清末民初女报人群体的初步形成 鸦片战争后,国门被迫打开,西方资本主义经济、文化入侵,中国面临巨大危机。在近代中国报业和女子教育兴起的背景下,涌现了一批知识女性,在救亡图存的风潮中,一些先进的知识女性将报刊作为宣传和思想的重要途径,积极创办和参与编辑一系列报刊,从而有了女报人的出现。最早的女报人出现于维新时期,维新变法失败至五四运动出现了女报人办报的高潮。清末民初,女报人群体初步形成。 (一) 女报人群体出现的背景 在近代中国报业和女子教育的兴起的背景下,女报人群体出现。 1。 近代中国报业的兴起 鸦片战争以来,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西方近代报刊的形式逐渐被介绍到国内。19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人主办的第一批近代化报刊出现,近代中国报业兴起。“最先创刊的是在香港出版的《中外新报》和《华字日报》”[ ]。在内地,最早的一批是1872年在广州创办的《羊城采新实录》和1873年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19世纪70、80年代,上海、广州等地区陆续出现了《汇报》、《新报》、《维新日报》、《广报》等报刊。这一时期的中国资产阶级报刊还处于萌芽阶段,呼声微弱。之后随着中国资产阶级的成长,出现了传播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的《循环日报》(1874年)、维新派的机关刊物《时务报》(1896年)、《知新报》(1897年)等。在政治变革运动的带动下,1895年之后报刊数量迅速增加,“三年间,数目增加到六十家”[ ]。论文网 随着大量报刊的涌现,从报人员的数量也逐渐增多,报人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职业群体产生了。维新变法前后,国内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认识不断深入,投入报业的热情高涨。早期中国报人都是男性,其中最为人知的是一些政治家,如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他们将报刊视为宣传其救亡图存政治思想的重要阵地。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