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角下的社群经济初探以小米社区论坛为例(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新闻传播论文 >

传播学视角下的社群经济初探以小米社区论坛为例(2)

(一)传播学

传播学中的“传播”一词,是英文 communication 的对译词,15 世纪以后逐渐演变为现 代词形,其含义不下十余种。到了 19 世纪末,这个词已经成为日常用语。主要指的是人类

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情感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施拉姆在 20 世纪四十年代将之发展 为学科,我国传播学者郭庆光站在唯物史观的角度上对传播学所下的定义为:“传播 学是研究社会信息系统及其运行规律的科学。”(《传播学教程》第二版)

传播学的诞生国家是美国,两次世界大战对传播学的影响尤为重大,而战争时期大批流亡 到美国的学者也极大的促进了传播学的发展。传播学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魔弹论、有限效 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效果论四个阶段,经哥伦比亚学派的拉扎斯菲尔德与法兰克福学派的 阿多诺的合作的一拍两散后,建立起了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的二元对立的框架,但是也有学 者对此对立的框架提出质疑,认为两者该合二为一,共同为传播学的未来而努力。本文将运 用经验学派的效果研究方法对社群经济进行分析。

对传播学建制影响最为重要的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拉斯维尔,他在二战时期的洛克菲勒研 讨班上提出的“5W”模式为传播学建立了框架,并在 1948 年出版的《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 巧》对此模式进行系统阐释。而后续的许多传播学研究都是建立在此框架上的。“5W”模式 内容为:Who、Say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分别对应着:控制研究、内容分析、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效果研究。本文也将从这五个角度对社群经济 进行分析。

(二)社群与社群经济

我国学者金韶和倪宁 2016 年发表的《“社群经济”的传播特征和商业模式》指出:“社 群”和 “社区”的英文都是 Community,“传播”的英文是 Communication,体现了三个 概念的同源性: 社群是人们基于社会关系建立的群体集合; 社区是由地缘关系和社会关系 组成的共同体; 而传播的实质就是社会关系互动,人们通过传播维持社会关系并建立新的社 会关系。因此,社区是社群的特定形态,是一定地域空间内的社群,而传播对社群的建构和 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是媒介技术的进步,二是文化传播的影响。论文网

大众传播出现前,社群具有较强的封闭性,受制于“初级群体”所形成的规范中,呈现出 一种田园式的特点。大众传播出现后,通过信息的大规模生产复制和单向的强势传播,在提 高信息传播范围和效率的同时,也强势打破了原有的社会结构并将之进行重构,人和人之间 的依赖度变低,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疏离。社群的价值不能充分体现。而传播学的芝 加哥学派对于群体的研究,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到大众不是原子化式的分散集合,他们还受所 在群体的规范和压力的影响,使“社群”这一命题再度获得广泛关注。

著名传播学家库利的“次级群体”概念广泛适用于现代社会,城市生活使得人际关系变得 淡漠、疏离。直到 20 世纪 90 年代,互联网的兴起和发展,才使人和人的连接重新变得紧 密而广泛。互联网消除了空间边界,使社区和社群的含义变得趋同,更使人的自由连接和兴 趣聚合变得简单。 社会学家瑞格尔德 1993 年提出了 “虚拟社区 \ 社群 ( Virtual Community) ” 的概念,即通过互联网连接起来的突破地域限制的人们彼此交流沟通、分享 信息与知识,形相近兴趣爱好和情感共鸣的特殊关系网络。互联网的匿名性和话语权的边缘 化,使得赛博空间(cyberspace)中的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形象塑造来满足心理需求,又可以 获得现实生活中所得不到的体验。赛博空间所建构的社群规则约束少却因受众的共同兴趣具 有很强的凝聚力,这也是社群经济得以建构的可能性所在。人们可以相对自由的穿梭在不同 的空间而遭受更少壁障的阻碍,这种因人群聚集而产生的购买力和注意力,已经形成了一种 客观的经济体系。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