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哈姆雷特及其母亲的关系(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以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哈姆雷特及其母亲的关系(2)

著名的心理专家弗洛伊德在其1990年出版的著作《梦的解析》中首次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结的概念。他在书中第五章中指出:“一般来说,儿童在童年时期对于性的理解与偏爱导致了男孩以自己的父亲为情敌,而女儿以自己的母亲为情敌的情形出现,在他们的心中,只有将这个情敌从自己的生活中抹去,才能真正随了自己的心愿。”[1](P159)而弗洛伊德能够在俄狄浦斯情结上有如此深刻的研究也与其成长背景有着较大的关系。他的母亲在他的成长中给予了他无限的温暖与关怀,并对他寄予厚望,弗洛伊德对他的母亲也非常热爱,他对母亲非常孝顺,并能够时刻感觉到母亲对他的呵护与疼爱, 这让他认为在他的心中,母亲给他的感觉远远胜过父亲。

二、以俄狄浦斯情结分析哈姆雷特及其母亲的关系

   (一)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

     莎翁笔下的哈姆雷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读书时,接到父亲暴死的消息,飞奔回去,却发现自己的叔父克劳迪斯继承了自己父亲的王位,更让她感到震惊和愤怒的是叔父竟然要迎娶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后。这一系列的变故让哈姆雷特原本单纯的内心产生了矛盾和挣扎,也对人生充满了困惑。后来哈姆雷特的父亲的鬼魂告诉他自己是被叔父陷害的,让他替自己报仇。哈姆雷特在父仇与夺母之恨中开始了自己的复仇生涯。在此过程中,他错误的杀死了深爱自己的女孩奥菲利亚,奥菲利亚的父亲与叔父想要杀死哈姆雷特,但被他逃到了丹麦。最后哈姆雷特接受了与奥菲利亚兄长雷欧提斯之间的决斗,在此期间,他的母亲误饮为哈姆雷特准备的毒酒身亡,而哈姆雷特与欧提斯也均中了毒剑身亡。并且在死之前,哈姆雷特杀死了克劳迪斯,并嘱咐友人将自己的故事告知世人。整个剧本中主要人物均以死亡收场,也完成了哈姆雷特悲剧的一生的描述。

莎士比亚在英国文学史上有着至高的地位,其所著的《哈姆雷特》无论是结构层次还是人物塑造方面都是世界文学宝库中最负盛名的著作之一。他用自己的智慧与敏锐的洞察力将王子的复仇在时代背景的衬托下完整地展现出来,使哈姆雷特承载着当时社会的悲剧特征。那时的英国社会正处于封建时期,也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的时期,这在小说的背景和情节中也有所体现。人们的情感无处安放,逐渐展现出惆怅和抑郁之情。《哈姆雷特》就是在这样的夹缝中应运而生,承载了大多数人的社会思想,因而得到世人的拥护与欣赏。哈姆雷特是一个积极乐观的人文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奋力前进,但其却在社会现实的不公、黑暗与压迫之下不得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而陷入了暗无天日的复仇之中。他的生活与理想都偏离了轨道,也由此成为了命运和社会的牺牲品。我们在研究哈姆雷特的悲剧时也不难发现,社会的逼迫以及人文主义思想带来的他内心的矛盾成为他悲剧酿成的一个重要理由,然而也有研究发现其最大的根源来自于其自身性格和思想,亦即他所具有的俄狄浦斯情结。这种恋母情结在很大程度行直接造成了他内心仇恨的加深,也是促使其复仇的导火线。这一观点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但作为艺术与文学创作的探索,也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参考意义。

   (二)哈姆雷特的俄狄浦斯情结

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写道:“如果说俄狄浦斯能够让现代的观众产生与希腊时期的人们一样的感动,那么只有一种解释可以说得通,即人们的感动并不是来自于这个古希腊悲剧本身,而是源于这种冲突的情节所展现出来的某种特质。我们对于俄狄浦斯的故事能够引起共鸣,必定也是因为我们在某些事情上有相似的体验,他的命运与我们的命运中有着共通之处,我们才能感同身受。在俄狄浦斯的故事中,我们或多或少地找到了我们自己内心的声音,也许我们的生命中也充满着同样的悲剧,可能在我们出生之前,神就已经在我们的身上下了不同的诅咒,这个诅咒伴随我们一生。也许在我们命运中早注定了我们性冲动的第一个人是自己的母亲,而第一个表示仇恨的人却是我们的父亲。俄狄浦斯杀害自己的父亲,从另一种角度也是我们心里的一个愿望的达成。因而也与我们的心里产生了类似的共鸣。我们比俄狄浦斯幸运的地方在于,他的生命中切切实实的发生这样的悲剧故事,而于我们而言,这些仅仅存在于我们的心里甚至是梦里。这种儿时的愿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潜移默化的改变,我们并没有让其成为一种心里疾病,我们在长大的过程中能慢慢转移对于母亲的幻想,也能渐渐放下对于父亲的仇恨。这种潜意识中的冲动能够慢慢被我们自己所控制。所以,当文学家们以人性的角度出发挖掘出了俄狄浦斯的罪恶时,我们便从他的故事中看到了自己的内心,我们会发现,那些原本被压制在内心深处的冲动实际上是一直存在的。俄狄浦斯解开宇宙之谜,拥有了权势和地位,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成为了一个成功的人,但是他却在命运的巨轮中沉没了!这也引起了我们的思考,从儿童时代开始,我们就自己以为自己如何的聪明,能做成大事,也在生活中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但我们却忽视了人的本性中的弱点,以及命运强加给我们的负担,当厄运应验时,我们就更加不敢正视这种童年现象。”[1](P168)弗洛伊德用俄狄浦斯的故事以及精彩的情节来佐证了自己的观点,并以人物的命运来加以说明。论文网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