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循环换气的训练方法及存在问题(3)
时间:2023-11-22 22:4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3。2存在问题论文网 (1)在初步练习时,大多数人会采用塑料管吹水泡或者用葫芦丝练习吹,吸这两个动作的连续转换,这两种方法并不适合用于练习笛子的循环换气技法,传统葫芦丝属于簧管类乐器,在葫芦的上端有吹嘴,在吹奏时,上下嘴唇要包住吹嘴。笛子属于吹管乐器,在吹奏时的口型与葫芦丝是不同的,用塑料管吹水泡练习也是同样的问题。我们在练习循环换气时,要求口型不能发生变化,这样会影响风门的大小和角度。但是用葫芦丝或者吹塑料管寻找吹,吸两个动作连续转换的感觉也还是可取的。 (2)“循环换气是一个用鼻子吸气到肺部再到嘴呼出的过程,在换气时,要避免发出其他的声音,这里俗称为“气疙瘩”。这种非正常呼吸练习,超出了身体能力的动作,往往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这是因为口腔处于高气压状态,鼻腔处于相对低的气压,在做呼吸动作结合时,会产生一个疙瘩,这就需要我们在练习时解决压强差,可以先挤气在吸气,这中间的时间差因人而异,需要练习者慢慢摸索,找到适合自己的吸气时间,同时身体要处于放松的状态,口腔和鼻腔也要放松,不要太过于紧张。”[4] (3)在进行循环换气时,要注意音高不变,不要有音量强弱明显的变化,不能鼓腮,这样影响演奏者在舞台表演上的面部形象美感,观众的注意力也会随之转移。要想在笛子上成功运用这一技巧,这就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做到游刃有余,运用高超的技巧表达乐曲的思想感情,给观众带来如临其境的感觉。 4 循环换气的作用及运用 4.1循环换气的作用 “循环换气法”是竹笛教学、演奏中必修的科目和常用技巧之一。 (1)“在演奏过程中,运用循环换气法,扩大了气流的储存量,从而可以演奏较长的乐句,不因气息的问题影响乐句的流畅性,加强了乐句的表现能力。 (2)循环换气的正确运用,增加了笛子本身的艺术感染力,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魅力。 (3)在舞台表演上能显示出高超的演奏技巧,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5] (4)能更好的表现乐曲的思想内容和描写的情感,丰富了音乐色彩,在演奏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2循环换气在音乐作品中的运用文献综述 20世纪中叶,冯子存先生将笛子独奏搬上舞台,使中国竹笛艺术迅速发展,不断的创新,优秀的笛子独奏曲目不断问世。1956年赵松庭先生将唢呐的“鼓腮换气法”运用到竹笛上,定名为“特长音演奏”。《早晨》这首曲子的出现,开创了循环换气在音乐作品中的先河,进一步促进了中国竹笛艺术向前发展。 (1)循环换气技法在《早晨》中的运用 谱例1 作为第一首运用循环换气技法的曲子,并没有大篇幅的运用,只是蜻蜓点水般的,使得这一技法使整个乐曲独具特色,同时因为该技法独特的魅力和特色,在该曲中使用的浑然天成,毫不突兀。这首曲子由赵松庭先生创作于1954年,吸取民间曲牌《点绛唇》为音乐素材创作,乐曲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整个乐曲由三个段落加一个尾声构成,作者运用多种技法,吸取了南派柔和,婉约和北派高亢,热烈奔放的优点,为我们编织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早晨的景象。乐曲第一段为恬静,自由地慢板,乐曲开篇由弱到强,循序渐进的旋律,给人们制造了太阳慢慢从东方升起的景象,寓于着新的一天到来了。到了第九小节运用了循环换气法,旋律悠长,给人以画面感,想象着一天的工作开始了,小鸟起来觅食,农民去田里耕种,孩子们在田野里嬉戏玩闹。乐曲开篇处运用循环换气法,高超的技巧能迅速抓住观众的眼球,为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让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更好地渲染了整个乐曲的音乐气氛,增加了竹笛艺术感染力。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