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淮海戏的丑角艺术(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试论淮海戏的丑角艺术(3)

以较为具体突出的来说,大架丑身份地位比大乙丑高些,且多是反派。区别在于表演特征和戏剧声韵上,大架丑主要讲究卖嘴,念白小韵较多,且声音粗大,带有些翁声。而大乙丑则在念白中常常以本白夹小韵,多油嘴滑舌,给人以幽默风趣之感。较有代表性的,如大架丑中《井泉记》的曹二本和大乙丑中的《桂花亭》里的皮盾。念白中,艺人的口齿要清,缓急轻重分明,主要的区别就在于声韵特色。在表演上,大乙丑表演顿脖、促肩,行路多用“拗子步”、“筛糠走”等。[3]

不同于大架丑的较高的身份地位,小架丑多为身份低微的底层人物,且以店小二等形象占多数。他们多用本白,必要时用小韵。在表演上,他们讲究用腿和身腿相结合,富有浓重的地方生活色彩。以走为例,就有“麻雀跳”、“挨窝走”、“ 狗套头”、“矮步”“ 鸡弹绒”等十余种步法。[3]这些身段步法,哏而不俗,嬉而不谑,都其自身独到的韵味,较为代表的是《鲜花记》中的尤基瓜。

在同是小丑的小耍丑中,虽身份地位也较低以家奴和游闲人居多,但多有反抗精神,具有同情心。淮海戏对这种丑,在扮相上定为俊丑,嘴上戴着小胡子。[3]在声腔上,他们也大多用本白,必要时带有小韵。在表演上讲究“卖腿”,身段活跃、注重腿功。语言上,诙谐幽默,大多源于模拟农村生活中常见的人物形象。表演同小架丑,如《四牌楼》中的薛贵和《催租》中张福来等。文献综述

而奶丑的形象多为调皮贪玩的孩童。其中奶丑身穿大褂,头上戴着瓜壳帽,穿一条花脸鞋,手持一把黑纸扇。奶小丑则更低龄,他们大多头扎朝天竖小辫,短而神气,在小辫上装饰一朵花,脸上画有蝴蝶头,脑门再点一上一点红。两者步法也不同,奶丑有“矮子走”、“四方步”等,奶小丑则有“小穿袖”、“奔跳走”等,但都共同表现其娇惯和顽皮的一面。像是《泰雪梅》中的蔡雪、《宝莲灯》中的秦官宝、《二堂放子》中的秦史郎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3]

淮海戏的丑行,也是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其中以丑行脚色为主的剧目也相对较多。如《三怕》、《闹酒馆》等。这些以丑角为主的戏,有的注重“白口”,有的偏重现场演技的发挥创造,在舞台表演艺术上各有特点。[12]因此丑行演起来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在淮海戏丑行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曾出现过枉法良、扬巨山、李大寡妇、黄小疤等有影响的名丑。建国后,为了丰富丑行表演,曾向京剧丑行学习。如《三拜堂》戏里的奶丑就吸收了京剧方巾丑的表演方法。同时为了突出表现人物,丑行又常常将自己与其他行当的演出方法相糅合,如《皮秀英四告》里丑行的表演,就是大乙丑与小耍丑的融合。[3]这样的表演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丰富和发展了淮海戏丑角艺术。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