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栏目发展方向研究以《民生报道》为例(6)
时间:2017-01-09 10:5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三)曝光性题材所占比例过大 《民生报道》节目每天至少有一到两条是关于曝光性题材,大部分是关于土地纠纷,劳资纠纷,邻里纠纷等等。有时候在这种节目当中记者往往扮演了执法者的形象,一些本来是由职能部门来管的事,现在却成了媒体的事,造成了记者职责的越位,现在给民众造成了一个错觉有事找媒体比找职能部门更管用。在《民生报道》热线电话中一半以上是投诉和举报,俨然把新闻部门当成了信访部门。而记者的职责是客观的报道新闻事实,而不是代替执法部门去解决问题,但记者们对这方面的事件似乎特别“热情”,现实中的例子非常多。媒体曾经报道过这样一条新闻《新车出故障“民生”来帮忙》市区的一位刘先生买了一辆新车,刚开几天就出现了问题,去找经销商没有妥善解决,而刘先生这时却没有去找消协或者找工商局去处理,而是直接找到记者,记者带着刘先生来找经销商理论,俨然成了事件的主角,虽然事情得到了妥善解决,但是却给人们造成了一种误解找媒体比找职能部门处理还管用。而且事件的解决很大程度也是迫于记者的压力,那如果再有类似的问题怎么解决,不可能只要遇到这样问题就找记者,所以还是通过正规合法部门解决更为妥当。 同时媒体大量报道一些曝光性题材,很容易造成一种错误的舆论导向。让人们只看到了社会的阴暗面,而忽视社会的主流,因为毕竟那些现象只是凤毛麟角而不是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如果人们的视野长期被这些社会问题所充斥,很容易增加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情绪,影响社会的稳定,造成不良后果。 (四)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民生报道》题材狭窄已经成为学界指责的一大问题。大家观看民生新闻栏目几乎感觉内容都是雷同的,有时候甚至在同一频道的两档民生新闻栏目中出现同一条新闻。民生新闻栏目的题材大部分都是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交通事故、矛盾纠纷、好人好事、节日活动等等,而且还特别偏爱于事故题材,纠纷题材还有刑事治安案件题材。《民生报道》也没能跳出这个怪圈,在《民生报道》中几乎每天都会有两条到三条是关于交通事故、意外纠纷、违法犯罪系列题材。内容的重复和同质化自然在所难免,时间久了观众也会对此类节目产生抵触情绪,导致收视率的降低。 其实丰富的社会生活为我们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周口电视台的《乡村服务社》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乡村服务社》虽然定位于服务农民,却充分挖掘了农村这个素材宝藏。比如题材有乡村好媳妇、 乡村文艺人、 乡村能人、 三农讲堂 、种植养殖能手等等,报道涵盖了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有鉴于此《民生报道》应该把眼光放得更广一些,广开思路和视域,不断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四、民生新闻栏目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分析《民生报道》存在的问题,再结合美国公共新闻的成功之处,笔者认为地方电视民生新闻栏目要想突破发展瓶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报道深度,注重栏目策划 质量是一个商品的生命,电视栏目也具有商品的特质,所以民生栏目不想被受众所抛弃就需要提高栏目质量,而提高栏目质量的重要途径就是注重深度报道,注重栏目策划。 随着受众自身素质的提高他们不再仅仅停留认识层面上,还希望能够从中得到更多精神层面的享受,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在提高栏目的质量上下功夫。现在很多的民生新闻栏目几乎都是清一色的短平快的新闻,没有重量级新闻,甚至有些老记者采访养成了固定采访模式,遇到新闻事件先来个前出镜,中间采访一段,后面再来个后出镜,俗称“新闻三段”。受众看久了就会感到厌烦,所以新闻报道不能循规蹈矩,一成不变,应该灵活运用,打破以往的采访模式,对报道事件进行多角度深入报道,让民众能够充分看清事情的本质现象,而不是看了之后一头雾水,不知所以然。而要想做到这些,新闻策划是必不可少的,在保持新闻客观性这一前提下,对新闻内容进行灵活的构思,显得角度新颖的同时又能够深入挖掘事件揭示本质,使新闻更有趣性和知识性,而不是让人们看了之后感觉仅仅是一条呆板生硬的新闻,毫无零点。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不能每天等着新闻来,有什么报什么,而是积极主动的去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本质现象,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栏目品质吸引更多的受众,扩大栏目的社会影响力。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