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自杀参与行为的法律定性+文献综述
时间:2018-07-20 20:48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要:关于自杀参与行为在法律上应如何定性这一问题,学界分为有罪论和无罪论两大阵营。有罪论的倡导者大多认为自杀是具有违法性的,只是违法的程度相对其他违法行为来说比较低;无罪论则主要立足于自杀合法论这一理论,认为自杀不存在违法性,因此自杀参与行为也应作合法定性。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并未对自杀参与行为进行法律定性,也没有相关犯罪的规定。本文基于学界两大阵营观点,对自杀参与行为在法律上应当如何定性,是否构成犯罪,若确定自杀参与行为确实构成犯罪,罪名应当如何确定进行初步探讨。25933 毕业论文关键词:自杀;参与行为;定性;单独定罪;故意杀人 Legal Qualitative of participative behaviors of suicide Abstract: The academic circles are pided into two camps about the legal qualitative of participative behaviors of suicide. The one finds them guilty and the other finds them no crime. The guilty one thinks that suicide is guilty, just its degree is low. The no crime one thinks suicide is no crime. For this, participative behaviors of suicide are also no crime. In the crimi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re’s no legal qualitative of participative behaviors of suicide. Here, I will discuss this problem. Key words: suicide; participative behavior; qualitative; inpidually convict; crime of intentional homicide 目 录 摘要1 关键词1 Abstract1 Key words1 一、自杀参与行为的界定2 (一)自杀的界定2 (二)自杀参与行为的界定2 二、自杀参与行为与自杀结果的关系分析2 (一)逻辑判断2 (二)自杀参与行为的定性3 三、自杀参与行为法律定性的明确化3 (一)引起他人自杀行为3 1.正当行为、错误行为或者轻微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3 2.严重违法行为引起他人自杀3 3.犯罪行为引起他人自杀3 (二)自杀教唆行为4 1.欺骗不能理解死亡意义的儿童或精神病人,使其产生自杀的想法,并实施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4 2.凭借某种特殊关系,以暴力、威胁或其他心理强制方式,使他人自杀4 3.行为人劝说的行为使自杀者对客观法益的有无、程度、情况等产生认识错误,进而实施自杀行为的4 (三)帮助自杀行为5 1.行为人对已有自杀决意的自杀者进行精神上的支持和鼓励5 2.不作为的帮助自杀5 3.行为人对自杀者在物理上予以帮助6 (1)在物理上帮助自杀者实施自杀行为6 (2)提供自杀工具、场所等帮助行为6 (3)设立新罪名——帮助自杀罪的现实可能性6 致谢 7 参考文献7 试论自杀参与行为的法律定性 引言:近年来,在各个领域的人群中,自杀率都越来越高,有关自杀的话题吸引的原来越多的关注。与此同时,自杀事件的增加也造成了一系列的法律问题。基于人们有权对自己生命权进行处分,在我国,自杀行为并不构成犯罪。但是,个人对生命权的处分,应当排除第三方的介入[1],因此,对于自杀的帮助、教唆等参与行为应当做何种法律定性就成为了当下比较重要的议题。在中国司法实务当中,对于自杀参与行为往往是与故意杀人罪联系在一起,但究竟应当作何种法律定性,学界依然还存在不少争议。本文将结合现有观点,联系实际,对将自杀参与行为分类具体定性提出几点看法。 一、自杀参与行为的界定 (一)自杀的界定 首次,自杀是自杀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将自杀定义为:“自己杀死自己。”但这样的解释,在刑法评价中,无法起到界定自杀行为的作用。迪尔凯姆研究自杀,对于自杀,他这样定义:自杀是由自杀者自己实施的,自杀者可以预知自杀结果的某种直接或间接的行动所勇气的死亡[2]。但是,从刑法上来讲,这都不够全面。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