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作品的特色真在平淡美在滋味(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汪曾祺作品的特色真在平淡美在滋味(3)

最后,从这一系列回忆性文章中,读者能够发现:市井,在他的笔下变得古雅,而不仅仅是世俗的象征,其中体现着人的价值,其中的温情是真实的。汪曾祺笔下的市井人物都是小人物,是芸芸众生中的普罗大众,没有英雄史诗,人物传奇,他在他们的身上灌注自己的悲悯与调谑、宽容与讽刺。汪曾祺文章的语言从来都不是富丽华贵的、形式从来都不是复杂多变的、内容从来都不是高高在上的,他的笔尖始终连接着凡尘,平淡才是真滋味。

而通过阅读汪曾祺一系列描写美食的作品,读者可以感受到汪文特有的滋味——有味。不论是食物本身具有的味道,还是凝结在食物中的种种感情,都是令人回味无穷的。

首先,在众多滋味中,汪曾祺描写故乡食物的文章别具风味——思乡之情。《咸菜茨菇汤》这篇情深意长的散文里包含无限滋味,汪曾祺说:“我很想喝一碗咸菜茨菰汤。我想念家乡的雪。”这篇文章篇幅很短,叙述很简洁,但却能使无数读者会心一笑,童年的饮食习惯会影响人一辈子的胃口、脾性,对家乡的感情也如对食物的想念一般难以割舍。一般读者都能从这篇短小的文章中感受到思乡的感情。他的文章就是这样,平淡中有无限滋味,令人回味无穷。滋味是蕴涵汪曾祺的文字与叙述中的。汪曾祺有关美食类的散文都极其简短精炼。一段平常的生活,被他拿在手上,揉一揉,捏一捏,或蒸或煮,三下五除二,栩栩如生,美味诱人。生活总有不如意处,总得找些乐子和解决的办法。美食,这就是他找的乐子和想的办法。我们从他的文字中随手一抓,即可抓取银丝牛肉、汽锅鸡、茶干,凡此种种,常常让读者感觉着饥饿。俗谚“百菜不如白菜好,诸肉还是猪肉香”,生活中,最宜人的,往往是那些最普通、最常见、最温和的东西。文章里,最有味的,常常是那些最简单、最朴实、最自然的流露。

其次,有味在汪曾祺这里还体现为人生百味。他笔下的美食,天南海北,从苏北小城到云南昆明,从北京胡同到塞外内蒙。《五味》里写了酸甜苦辣咸臭六种口味,“五”是虚指,借代中国人口味之杂,这种和而不同的饮食习惯无疑是汪曾祺想要表达的内容,也更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写老北京用《豆汁儿》做标题再贴切不过,豆汁儿便宜,是贫民食物,卖力气的、拉黄包车的就着豆汁儿,吃着焦圈儿就是一顿饭。这种东西别处没有,有也没人喝,是典型的老北京吃食。写昆明的吃食最让人垂涎欲滴,恨不得一尝为快。《昆明的吃食》里东月楼有“锅贴乌鱼”、“酱鸡腿”,映时春有“油淋鸡”、“雪花蛋”,特别是对招牌菜“过桥米线”与“汽锅鸡”的今不如昔提出了建议,十分中肯。在昆明的菌类里特别提到了鸡枞,着重描写了它的奇特。马家牛肉馆、奎光阁面点、玉溪街蒸菜等等,在这些充满饭菜香气的回忆中,我们能够看到青年时代那个充满朝气与希望的汪曾祺,以及老年定居北京的汪曾祺对西南联大旧人旧事的追忆,对那个时代特有的自由、蓬勃氛围的怀念。文献综述

汪曾祺笔下的食物充满了各种滋味,是承载了无数美好回忆和深刻思念的日常饮食。最常见的、最富有地域性的食材在他平和淡然的心态下,通过精心的烹调与传统和民间的融合,变成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文化小菜。

最后,可以得出结论:通过上述一系列述文章的分析,我们会讶异地发现,在汪曾祺的笔下,生活中的琐细也能写成文章。并且,不仅能写,还能写得有滋有味,逸趣横生。作品拥有感染力的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对生活体验的深刻认识,即所谓的“以能言人同有之情也”,古人有云:“人人有情而不能言,即能言而言不能尽”。汪曾祺笔下的各种滋味既是平淡的、平凡的,又是普遍的、有味的。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