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扶贫的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研究现状 >

旅游扶贫的模式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最早提及旅游发展能促进减少贫困的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1],当时旅游扶贫的研究更多的是在于以副产品的形式所出现的,其成果主要是旅游的经济研究和影响研究中,焦点在于旅游宏观经济效益,证明了旅游的发展对当地的经济有促进作用[2]。旅游乘数效应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代表性研究[3]。92076

从20世纪80年代到PPT提出之前。因为旅游接待地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因而一些旅游学者非常关注于旅游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生态、社区、可持续等小生境旅游作为这一阶段的研究主流[4]。在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中,将研究对象定位整个社区,没有对群体进行不同的区分只是关注整个社区的利益情况[5]。都没有将贫困问题作为旅游扶贫研究的中心,也没有把解决贫困问题和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作为研究的目标[6]。

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国际发展局(DFLD,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提出的PPT(Pro-poor Tourism)概念:有利于贫困人口的旅游,从此将旅游与消除贫困问题连接起来,其成为国际旅游与反贫困实践和研究的基础。PPT就是旅游管理和发展的一种方式,并不将一种旅游形式固定化,强调可以充分利用能解决贫困人口脱贫问题的各类旅游类型。PPT提出后,迅速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试验区推行,但一些学者认为PPT的概念只集中在贫困人口而疏远了旅游投资者、管理人员、旅游者等相关利益群体的关系。因此,这些学者也更倾向于2002年8月提出的ST-EP理论,它的提出是在南非首都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中。论文网

ST-EP是可持续旅游与消除贫困,其核心内容是将可持续旅游作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有力工具,从而增加了旅游在提高贫困人口生活的能力。可持续发展关注的重点是环境,认为旅游如果想要长期发展就必须保护好环境,居民的获利因素是次要的。由此可知,ST-EP的成功在于在PPT的研究基础之上进而强调了旅游可持续发展。

2、国内旅游扶贫研究现状

我国旅游扶贫相对其他国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果也不多,可以说我国旅游扶贫的经验是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中不断丰富和实践出来的。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一些学者对我国的旅游扶贫做出了大量的研究。这些研究主要是从旅游扶贫的模式、涵义和效应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分析。

(1)旅游扶贫的模式研究

模式不仅在连接旅游扶贫实践与理论中起着作用,而且在旅游扶贫中的作用也十分重要,因此在旅游扶贫的模式研究上我国的旅游学者取得巨大成果。

一些学者在旅游扶贫的模式研究上,总结了如乡村旅游扶贫模式,旅游景区扶贫模式,自然生态扶贫模式,城镇扶贫模式等一系列的旅游开发模式[7];在一些落后地区的旅游扶贫模式中,对于政府主导型、社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三种模式,也评价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其优点[8];在对于连片的贫困地区所采取的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居民参与、因地制宜、效益兼顾等一系列的分析,得出政府主导才是该地区的主要旅游扶贫模式[9];例如河北省的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进行评价,是运用了四象限法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旅游扶贫开发的模式要避免“一刀切”的结论与建议[10];这些旅游扶贫的开发模式都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因此旅游扶贫的开发要依据具体情况而定,即使不同的地区在某方面有类似的前提,也要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根据情况的变化而变化[11]。

(2)旅游扶贫的深刻涵义

对于旅游扶贫的涵义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认识,一些研究学者认为旅游扶贫对象不只是国家所界定范围内的贫困地区及贫困人口,其中还包括已经脱离贫困的地区,但在经济发展方面落后的;因此旅游扶贫的目的不只是让贫困人口脱离贫困,还要使贫困人口走向富裕[12]。有的学者认为要将旅游扶贫的目标地区及人口进行定位,让贫困人口在旅游的发展中得到机会脱贫致富,不只是在贫困人口方面扩大地区产业,必须要明确其宗旨“扶贫”,发展旅游业只是地区脱贫的一种途径,只有真正的消除贫困人口的贫困状态才是旅游扶贫的核心目标[13]。有的学者认为我国旅游扶贫的发展成果主要体现在三次的发展高潮,并对这三个阶段发展的问题和不足做了一定的阐述,还对现阶段的旅游扶贫开发提出了建议[14]。还有学者认为旅游扶贫的开发要具有一定的前提条件,如资源、市场等条件,并不是所有的地方都适合旅游扶贫的开发;贫困人口是旅游扶贫的出发点和归宿,其重点在于扶贫;旅游扶贫作为产业扶贫方式,它不仅只是为地区输血,更重要的是要做到为贫困地区造血[15]。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