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曲《牧民新歌》演奏风格和技巧中的流派融合(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竹笛曲《牧民新歌》演奏风格和技巧中的流派融合(2)

 2  《牧民新歌》中南派演奏风格及技巧的运用

2。1引子部分

在南派演奏竹笛的方面,演奏的技巧主要是以叠音、打音、赠音和颤音为主,在吹奏竹笛的时候讲究气量大小的控制,很多的都是用级进的方式来表现旋律的骨干音,曲调的风格主要是以婉转曲折,清新优美,细腻圆润。运用指法方面要轻盈、灵敏、迅速,要求力量不要太大也不能太小,要适中。所以他的主要的演奏乐器是以曲笛为主,很小的颤音、有力度的颤音更是轻盈迅速而且非常的灵敏。同时虚颤音非常符合江南水乡的状况。曲笛主要是流传于我国南方地区,常用于昆曲的伴奏和南方民间的乐器合奏。 在南方曲笛音乐主要是音色混厚圆润,柔美清新,旋律一般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上下起伏,节奏比较的舒展、平稳。乐曲的情绪明显起伏明显,优转抒情,有很高的歌唱性。在演奏的方法方面主要是用气的技巧为其特长,其中最有特点的演奏技巧如:气颤音、循环呼气、倚音、打音、叠音、赠音、颤音等等。第一部分引子部分,在引子部分旋律非常的优美。运用中国的民族五声调式中的羽音调式的自然的音列起伏,并且自由的伸张开来,在引子部分充分的运用颤音、叠音、滑音、打音等演奏的技巧来修饰这个部分。描绘了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无限的风光,有广阔的草原,有成群结队的牛羊,牧民在操场上欢乐。旋律在原调的中的变宫音转换为新调的角音,让这首曲子在优美的旋律上更加的具有色彩。这一段在中间的部分有一段是短暂的离调,增加了这首曲子描写内蒙古大草原上风光增加了一些特别的音乐色彩。在演奏的方面对气息和力度的要求比较高,突出音乐的色彩和内蒙古独特民族音乐的特点。同时也让这首曲子更加的充满了激情澎湃之情。这个部分是按照散板的速度来演奏的,演奏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速度的要求,在曲子部分运用了很多的装饰音,这些装饰音让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更加具有色彩,这首曲子的引子部分一共分为为六句,表现在蒙古的早晨,牧民在马背上唱着蒙古民族传统的长调音乐,每一句都抑扬顿挫,既不能太过强,也不能特别弱,要张弛有度,强和弱的部分要对比明显,强的地方要强,弱的地方要弱下来,要求要“强而不燥”“弱而不虚”。气息的控制也尤其的重要,要保持音色的同时让音乐的线条更加的起伏,要把蒙古人民的感情色彩描绘出来。文献综述

2。2   第一部分

这是一段非常优美且富有深深情意的慢板,旋律上面非常的灵动、悠扬,表现出了一种草原上牧民幸福安康、恬静祥和的美丽意境,这段旋律中有着马儿在走动时候的那种律动,这段羽调式的旋律在表现方面更渲染了蒙古草原的优美,宽广的草原风光,具有很浓郁的蒙古民歌的特点,这一段表现了牧民骑在马背上,马儿缓慢的行走在草地上,牧民在马背上激动热情的赞美家乡的美好,同时也对生活充满了满足。这一段在后面又出现了这首曲子的主旋律部分。这部分有很浓郁的南派风格。作品的旋律优美并且非常的抒情,乐曲清灵流畅,曲中运用叠指来加以装饰,乐曲在风格上明朗欢快,表现了南方山清水秀的美丽景色和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精神气质。在演奏方面主要注意气息的用法,以控制气息而出现的一些技巧为特长,在丹田提气的情况下,控制气息的主要方法是要有足够的“口劲”和与它完美配合的“口风”,两个方面缺少一个都不行,因为只有拥有了非常好的口劲才能达到想要的的“口风”;在运用气息的方法上面,南派最主要是要求 “虚实结合”,这里的虚并不是虚弱没有力气,而是在送出的气息的量和气流压力的大小。所以它的低音浑厚,饱满;中音清脆,高音明亮,圆润,尤其是在演奏泛音强和弱的时候,一定要非常的突出一个“虚”字,同时在一些南方传统乐曲的指。导技法方面,折几年来,在南方一些演奏家运用了一种新的吹奏方法,这种吹奏方法是介于“呼”与“吐”之间,后来这种吹奏方法定名为“轻吐”,这种吹奏的技巧能使每一个音的发音清楚,但又不是顿音,从运用的方式来看,类似用舌头吹奏开始的音,一般用在乐曲的开头。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