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如何影响公共政策以上海钓鱼执法事件为例(2)
时间:2018-07-21 10:32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种现象已经逐渐形成了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政府政策 的制定。 在我国的公共政策体系中,决策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这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决 策方式,民众的意见往往很难有效的反映到决策过程中。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 展和日趋进步,民众文权的意识逐渐加强,对于一些政策的制定、一些热门事件 的关注度逐渐提高。在这些事件中,有的是在网络上爆发,逐渐形成网络舆论攻 势,进而发展成社会舆论,影响政府的决策,有的是由传统媒体报道,随即经过 网络的发酵,极大地推动了整个事件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公共决策。 在网络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网民可以相对自由、不受影响地表达意见,使 网络空间成为像古罗马广场辩论似的自由空间,在这个空间形成强大的舆论风 暴,进而向网络以外的空间扩散,在社会上形成强大的社会舆论,使得政府及相 关机构不得不引起重视。 然而网络舆论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促进政府公共决策的科学化、 民主化, 另一方面, 它也可能对公共决策的制定产生消极的影响。 如果导向正确, 它可能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法律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增加政府的公信力, 但是,如果导向不正确,则会很容易形成网络暴力,影响公共决策的公正、科学, 影响社会的稳定。因此,分析研究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定的各个阶段的影响模 式,以及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的双重影响,如何充分发挥网络舆论在公共政策制 定过程中的积极影响,趋利避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将以“上海钓鱼执法” 事件为例,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互联网最早诞生于美国,美国学者在网络政治现象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应当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他国家虽起步较美国略晚,但发展研究时间长,整体 的研究水平同样较高。关于网络舆论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研究,国外学者大部 分在宏观上、从理论角度分析网络民意的对政治领域的影响。 从政治网络参与的角度,主要代表著作是乔万尼·萨托利的《民主新论》, 其观点是“在网络社会中,原本广为分散的个体,会因共同的兴趣,或对某一事 物的共同关注而迅即发出群体的声音,并使他们的声音被政府和政治家听到。国 家安全、公共服务、言论自由、隐私保护、公民参与、政治选举等都因为因特网 的出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推动全球民主的发展”1 。 从政治系统理论的角度进行研究。 美国政治学家戴文· 伊斯顿(David Easton) 开创性的将系统分析的研究方法引入政治领域, 将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看作一个系 统,把网络舆论看作“要求和支持”充当输入因素,公共政策是政治系统的产出, 是对周围环境所提出的要求的反应。政治系统按照动力学的术语进行分析,把政 治过程阐释为持续不断且相互关联的一连串行为,形成系统的流(flow),并建 构了动力反应模式2 。 从2003 年起互联网在中国发展进入了它的繁荣期,由于发展的时间较短, 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和国外相比还不是非常的系统和全面。 汪凯的《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里指出“网络论坛有着整合舆 论的功能,它能在一定的条件下改变政府的决策指向气”3 。殷凤春在《公共舆 论对公共政策影响评述》中写道“网络时代的公共舆论拓宽了公众利益表达的渠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