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宝贡米的历史发展与壮族稻作文化(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八宝贡米的历史发展与壮族稻作文化(2)

疏理八宝贡米的历史,对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进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认清八宝贡米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会发展中的定位。了解其过去的历史脉络,可以清晰的推导出其未来的发展。辨析清楚其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可以有效的将当地的农业发展、经济发展、文化发展连接起来,实现共同促进、共同提高。同时,更广泛的看,将八宝贡米的价值进行充分的挖掘,也有利于其他地区发展新时期的农业、旅游、经济。

(二)研究现状

首先就对云南八宝地区的研究来讲,主要侧重对壮族文化的研究,涉及习俗节日、歌圩等内容,著作有刘诗仁编著的《广南八宝:灵山秀水壮家人》,期刊有《广南八宝“盂兰会”河灯节调查报告》、蔡世保的《广南八宝“盂兰会”河灯节习俗及其功能探析》、《广南八宝壮族糯米的习俗》、《文山广南八宝壮族民俗中的环境意识》、童欣雨与童靖宇的《浅谈八宝镇壮族山歌的音乐特征》。文献综述

其次从贡米研究来看,现在对贡米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国内有关贡米的研究较少,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说,都是比较薄弱的。学界并没有专门论述及研究贡米这一概念和领域的学者或者团队,对“贡米”这一概念还缺乏整体性认识,没有形成清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仅有少量对某一贡米研究的学者和论文。例如吴连喜与饶月辉的《万年贡米稻生育特点及米质营养特性初步研究》、陈章鑫与林海的《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的开发、保护及发展对策》、王树婷与张敏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万年贡米的保护现状》,是对江西万年贡米进行研究的成果,分别阐述了万年贡米的生育特性、万年稻作农业文化系统的开发以及万年贡米的保护现状;钟启琴、范典的《黄溪贡米生长期间气候特征研究》则是对四川南充黄溪贡米生长的气候条件进行了分析;吴建华,颜月红的《常宁市石盘贡米调查与产业发展思考》主要是论述了湖南石盘贡米的历史发展情况;王滨的《吉林市:“中国粳稻贡米之乡”》主要分析了吉林贡米生长的自然环境。

这些文章都是对某一贡米的研究分析,但并未注意到“贡米”这一特殊概念,没有对“贡米”有一个整体性认识,所以对贡米的研究多是个别性研究且较为零散、单一,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整体性认识和系统的研究体系,至于从“贡米”这个整体性概念出发研究云南地区贡米的几乎没有,对于云南贡米,只是散见于一些其它方面专著和地方政府报道之中,尚缺乏系统的探讨,对云南地区的贡米研究还有待加强。至于国外尚未发现有关于贡米研究的文章或者论述。当然上述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

二、八宝贡米的概况

八宝米,当地壮语称“秏拔莫(khau22pak11bo11)”。“秏”即稻米,“拔”为口,“莫”为泉,“拔莫”即泉口或水源头的意思,作为地名则译为八宝,即今广南县八宝镇,出产于此地的优质香米被称为八宝米。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