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及其意义(2)
时间:2024-01-17 21:3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从唯物主义学方面来说,这样的困惑是无法消除的,再者,文化是世界性的东西,如果非要各族人民都秉持着相同的理论分析,这也是强人所难,正因为语言差异,也就不免存在概念上的误差,这种误差可大可小。 非物质文化或民间文化没有类似于砖石铁壁的建筑物般的固定实体,其作为世界民族文化的重要标识,已经渐渐趋于濒临灭绝之状态,联合国为了维护这种民间文化形式制定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the Convention for the Safeguard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这是联合国的最初目的,但是汉语字词意义繁杂,一样的字可以代表不同的意思,因此这个定义到了中文语境中经过翻译和汉字的选用,就会变得难以理解和暖昧不清,造成大的误差并且其真正的作用范围都无法区分出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概念上的不确定性,导致了现今不少案例在实际操作中抓不稳方向,远离了联合国的初衷。 如要真实地做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第一步就应该界定其概念,才能有迹可循,将措施正确地落实。“非物质”是区别于文化遗产的关键,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是“非物质”,它不似某种固定的物体具有稳定性,它来源于人思想的结晶,因此具有高度的个性化,人类在传承时所得到的知识和技能的熟练程度、以及取之精华的民族性,这些动态化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文化成品脆弱性,经不住时间的流逝而易于萎缩甚至流失。这就激起了人类的保护欲,也决定了它的价值:它是不可替代的,在国内、世界上都具有独一无二的性质,其民族性越强就越为世界重视。不同国家的文化都有不一样的自身的历史特性,即使联合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了初步的界定,但这种界定面对不同国家的非遗归类问题,就缺少一种准则。[3] 文献综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在研究领域里有着多种多样的说法,在这里不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进行一次概括性的总结:群体、集体中代代传承的、与群体生活实践有紧密联系的各种各样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体系和技能,还有与之关联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维持联系社会传统、凝结民族认同和加快文化交流所起的作用中是弗可或缺的,是我国的瑰宝和思想财富,也体彰显了世界文化的异彩以及人的创造力。 此外,说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领域,除了《公约》作的具体说明,结合民俗学家刘魁立总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领域,具体含括为:①口头传统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现载体的语言;②传统表演艺术;③民俗活动、礼仪和节庆;④与自然界和宇宙相关的民间传统文化知识和实践;⑤传统技艺和经验,如传统的艺术品、生产技术、医药、健身活动等;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4]这里包括的内容中每一项都值得详细论述,深入讨论,且每个对象都可以作为一个论文课题来专门研究。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