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还是苏北模式1840年前清代苏北小农经济模式分析(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内卷化还是苏北模式1840年前清代苏北小农经济模式分析(2)

清代苏北地区由于人口不断增长,生产结构单一,在社会经济领域出现内卷化的一些特征,加之不断发生的灾害,使得社会发展停滞不前,这其中的具体原因值得我们深思。苏北地区有耕无织,形成反向地耕织分离。此外社会经济结构单一,手工业发展落后,同时由于常年水旱灾害导致难以实现自给自足,这些符合汪汉忠等学者所提出的苏北模式特征。

历史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过去的历史势必对当今的社会有着借鉴和总结经验的意义。当今中国如何避免出现社会内卷化,实现国家的长期稳定发展,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也很有现实意义。研究清代历史上的类似问题对于当前的社会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内卷化这一概念是在社会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的概念,提出“内卷化”一词最早的是德国的思想家康德。他把“内卷化”解释为内卷、纠缠不清又守旧退化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之后戈登威泽也解释了内卷化的含义,即为内卷化是一种文化模式在受到外部条件限制的情况下,不得不向内发展变得越来越复杂的一种状态。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在《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的过程》[1]一书中认为印度尼西亚的农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得到发展,因为在土地数量一定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人口并没有去从事其他行业,而是不断投身于农业生产,这使得农业生产吸纳了大量人口但却并未实现转型,而是始终保持传统落后的生产模式,同时也使得农业愈加专业化和复杂化。

随着“内卷化”概念的不断发展,一些学者开始将“内卷化”概念引入对于中国问题的研究之中,黄宗智就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黄宗智在《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2]和《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3]这两本书中系统阐释和研究了中国的小农经济。他认为所谓“内卷化”就是在以“小农经济”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发展模式下经济总量不断增长但个体劳动效率一直保持停滞状态,没有随着经济总量的发展而发展。

刘世定、邱泽奇、彭慕兰等学者并不完全认同黄宗智的观点,他们认为利用劳动报酬的递减来解释和判断“内卷化”现象,不够全面和准确。侯杨方在《“过密化”论与小农经济决策行为分析——以湖州小农家庭缫丝业为个案》[4]一文中主要研究湖州地区的缫丝产业,认为判断是否出现“过密化”不能简单以单位劳动报酬为衡量标准。近些年,学术界将“内卷化”理论运用于历史学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陈志刚在《再说江南农业生产的内卷型商业化与边缘化——以明中后期政府的农政管理体制为中心》[5]一文中通过分析江南地区经济结构发展规律和政府政策体制,认为江南地区农业生产是在税赋压力下产生的内卷型商业化。

随着“内卷化”相关问题的不断研究,有些学者开始将眼光投射在社会政治领域。杜赞奇在《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6]一书中分析和考证了国家政治领域的内卷化现象,这对于内卷化概念的扩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此后许多学者利用内卷化来分析中国当代的有关问题。张天雪和黄丹在《农村教育“内卷化”的两种形态及破解路径》[7]一文中分析了农村教育出现“内卷化”的原因以及如何改变“内卷化”的状态,实现农村教育良好发展的途径。仇军和张帆在《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体育“内卷化”问题的探究》[8]一文中分析了民族传统体育出现“内卷化”的原因并且提出了针对去“内卷化”问题的相关看法。黎明泽在《浅论城市融入过程中的社会认同“内卷化”——以沿海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为例》[9]一文中分析少数民族融入沿海城市的过程中在社会认同方面出现“内卷化”的原因,并且指出要构建相应的社会认同应该从社会舆论、社会结构和利益均衡等方面来着手。李晓飞在《中国户籍制度变迁“内卷化”实证研究》[10]一文中分析了户籍制度在当今社会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原因是户籍制度出现内卷化,内卷化的结果就是不同户籍种类的人群在社会资源上有着很大的差异。陈国华在《民族地区义务教育治理内卷化研究》[11]一文中指出了义务教育内卷化的表现,成因以及如何实现义务教育的去内卷化。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学者对内卷化有自己的一些看法,本文就不一一陈述了。“内卷化”是一个开放的理论,当今学术界将“内卷化”理论运用于研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社会科学研究新的思路。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