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吏之道》看战国时期对秘书的职业要求(2)
时间:2024-01-24 21:4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以下就通过研究《为吏之道》的内容、性质、背景等,从中审视战国时期的秘书工作,了解当时秘书的生存状况,探索社会对秘书人员个人素质的要求、对秘书官为官行为的规范。 一 战国时期秘书官的选拔和培养 (一)战国时期对秘书官的教育和培养论文网 《为吏之道》被蒋建民评价为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具有为政清廉思想雏形的重要文献”,吴福助称它为“目前所知我国最早的宦学道德教材”。[2]关于《为吏之道》的性质,学者们很早之前就展开了讨论,我更倾向于这是一部官吏们需要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的准则和范本。《为吏之道》被发现时是布满墓主人腹下的,说明这部竹简对于墓主人来说很是重要,由此推断出该竹简在当时很可能被官员奉为信条,[3]而且这部竹简也叙述了大量关于官吏工作时应该要遵守的要求,所以我认为这部简书是朝廷颁布给下级官员用以学习的教材,告诫秘书官规范自己的工作行为,培养高尚的情操,是类似于现代颁布的各项行为准则一样的书籍,重在教育和培养秘书官员。 对于一个优秀的秘书来说,扎实的学识底子是必不可少的。不学习就没办法增长才干、提高见识、树立良好的品德,秘书工作者也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来提高自身的职业能力。大名鼎鼎的丞相李斯早年也不过是秦国的一名小小秘书官,但是他之后却有了非凡的成就,这与他出色的秘书职业能力密不可分,例如著名的《谏逐客书》,可以说是他公牍写作的代表作。这份古代公文用以劝诫秦王不要驱逐六国的客卿,开放的政策才能吸引各种各样的人才慕名而来,有利于新鲜血液源源不断地流入秦国,《谏逐客书》文采过人,内容丰富,条理清楚,有充分的说服力,最终动摇了秦王的决心,从而收回之前的命令。李斯仅仅通过一份上表的书就能影响君主的想法,使之改变之前的决定,这足够表明他的这份文字功底不容小觑,具有高超的文化水平。在秘书们大多进行文书档案等工作的战国时期,秘书人员必须具备深厚的文字功底、语言功底,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这句话我们可以当作是孔子对文章写作的一种态度,他觉得质朴与文采都很重要,两者缺一不可,任何一方压过另一方都不能写成一篇好的文章,但是我认为对于一名秘书而言,质朴更重要。秘书不是作家,秘书人员可以不要华丽的辞藻、有趣的情节,却要注重文章的真实准确、通顺流畅,你呈交上去的汇报等书面材料都要忠实于事实,并且不管上报上级还是下发群众,写的公文至少得简洁明了、目标明确,如果公文繁琐冗长、没有重点,让看到公文的人不明就里,就会让人觉得写公文的这个人文字水平不行,秘书当得不合格。总之,秘书工作作为一门艺术,只有具有较高文学涵养的人才足以担任。在春秋末年到战国这段时间,孔子开办的私人学堂在社会上形成一股风气,这改变了之前贵族全面掌握教育事业的局面,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受到教育,从而出现了一大批有才华、有能力的人,私学的发展也促进了社会对秘书官的教育与培养。 (二)秘书官资格审查十分严格 史官是我国最早的秘书官职,一直到春秋的时候各个地方的秘书官员大多数还沿用着“史官”的称呼,但是地位已经逐渐衰落。在战国期间,衰落更为明显,各个地方都开始设立一些别的秘书职位,比方说秦国的尚书、魏国的主书、齐国的掌书等等[4](P22),史官的权利被大大地分散开来。其实提到战国时期,不可避免的要谈到养士之风,伴随着私学的普及和文化人数量的增加,私人秘书开始出现并在上层社会刮起一股养士之风,著名的战国四公子门下就有很多食客。这个风气的形成使得当局对任用秘书官的考察越发严肃认真。文献综述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