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交媒体中人际传播的特征简析(3)
时间:2024-01-25 22:0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表情符号的丰富性文献综述 诸如图中A、B、C、D、E五个网络常见表情,每个表情根据不同的场景都富有不同不含义。A表情笑出眼泪,可理解为无奈的笑、笑哭;B表情眼睛向下看,嘴角上扬,表面微笑,可理解为鄙视的笑,不想理你,勉强的笑,呵呵;C表情在B表情的基础上多了一个手的姿势,表面再见的意思,可理解为请走开,拒绝的意思;D表情与A表情略微相似,手捂着眼睛笑着哭,可理解为无奈,蠢哭,情绪濒临奔溃。E表情斜视并嘴角上扬,看似滑稽的笑,可理解为鄙夷的笑,嘲笑。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同一个表情表达自然不同的,需要传播对象自行理解,其中不乏理解错误的情况出现。一个简单的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甚至可以替代大段的文字语言,是网络文化发展中独特的存在。还有一个有趣的网络现象——“斗图”,通过表情包在网络社交媒体交流中打压对方,这让部分网友乐此不疲,算是一个轻松愉悦的消遣方式。这些语言幽默诙谐,反映了时下一些年轻人的思想及对一些事务的态度。利用数字、字符、图片构建网络语言,通俗易懂且具有想象力,简单的字符数字、表情代替复杂的汉字,也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简便更具有亲和力。 (三)网络用语的规范性 然而网络语言带来的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网络语言虽然通俗易懂,但在传播的过程没有好的把握容易导致理解的偏差,使传播的内容缺乏客观公正性。语言是一种文化传承, 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对一些传统语言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年轻的一代人熟用网络用语却对传统的文化语言知之甚少,更有甚至者歪曲传统文化语言的字义,通过谐音、同音滥用诗句、成语,这在广告中尤为常见。例如“喜大普奔”、“累觉不爱”、“细思极恐”等,成语形式的网络用语对青少年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误导作用,有相当一部分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是由于打成了错别字,例如“肿么了”,“怎”错打成“肿”,“很方”,“方”应为“慌”,键盘打出的错别字,大家心照不宣,意思能懂,渐渐形成网络语言这些都是语言使用不规范出现的错误,应避免在重要情景、场合出现。为了更好地继承传承传统语言文化,我们每个人都应自觉规范使用文字。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