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恨水小说《纸醉金迷》的社会价值意义
时间:2018-07-24 20:15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要]:张恨水的社会批判小说《纸醉金迷》以抗战胜利前夕的陪都重庆作为社会背景,将矛头直指金钱面前人心的丑陋以及国民政府背离人民的腐败统治,本文试从小说《纸醉金迷》对陪都重庆特殊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国统区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这三个方面对《纸醉金迷》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意义进行探讨。 26134 [毕业论文关键词]:物欲 黄金梦 雅俗共赏 社会价值 张恨水,原名张心远,1897年出生于江西广信,1914年开始使用“恨水” 这一笔名。他将中国传统小说的章回体和西方小说的细节描写相融合,是我国现 代通俗小说的开创者。抗战后期,张恨水的创作方向由鸳鸯蝴蝶派的言情转向描 写社会现实,并在作品中注入了五四精神,长达 50万字的《纸醉金迷》就是这 一时期的力作之一。1946 年,张恨水在上海 《新闻报》上连载《纸醉金迷》, 小说以抗战胜利前夕的陪都重庆为社会背景,描写了国统区纸币贬值,通货膨胀、 物资紧缺的经济现状,以及国民政府为促使法币回笼,低价发行黄金储蓄券造成 全民抢金的混乱秩序。小说围绕“田佩芝和魏端本的婚姻破裂”、“以范宝华为 代表的小资产阶级大发黄金财却血本无归”这两条线索展开,批判了人性的丑陋 以及国民统治的黑暗现实,展现了一幅广阔的旧重庆市民生活画面。基于前人 的研究,本文试从小说《纸醉金迷》对陪都重庆特殊的社会环境的描写、国统区 黑白颠倒的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小说雅俗共赏的艺术特色这三个方面对《纸醉金 迷》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意义进行探讨。 一、《纸醉金迷》对时下社会环境的描写 抗日战争后期,张恨水将他的创作重点转向社会批判,《纸醉金迷》就是他 这一时期的力作之一,《纸醉金迷》的故事发生在 1945年的国民政府陪都重庆, 小说反映了大后方的游击商人、 银行家、官僚如何在国家最危难的时刻倒买黄金、 醉生梦死的现实。虽然“前方吃紧”,人民生活艰苦,但在陪都重庆,充斥着大量从沦陷区涌入的各色人物,在这里娱乐和消遣并没有减少,相反重庆一派灯红 酒绿、车水马龙的作风,俨然一座摩登都市。社会名流、摩登小姐醉生梦死,坐 在私人洋房里吃极其难得的海鲜,没日没夜地打梭哈,赌博就像是可怕的瘟疫在 他们这些人之间传染。但这繁华的景象不过一场梦,假象背后是在拥挤的重庆这 座城市里求生存求活路,金钱是人们生活的中心。在这里,无论是公务员、银行 家、游击商人,还是普通市民都纷纷进行商业投机活动,有的官商勾结、狼狈为 奸;有的机关算尽、玩弄骗术;有的出卖灵魂、执迷不悟,人们的物欲极度膨胀。 为此作品充分描写了人们的“黄金梦”,国民政府发行的黄金储蓄券在市民中掀 起了购买黄金的狂潮。物质经济的危机导致人们失去了精神上的信仰,价值观念 严重扭曲,人人成为了拜金主义者。 张恨水在《纸醉金迷》中通过对社会各阶层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金钱 的极度渴望,更有甚者想通过赌博发财,险些弄得家破人亡。作品中的陶伯笙是 个小商人,但同时也是个赌徒,他把家里仅剩下的十几万元钞票和抢购的黄金储 蓄券都输在了赌桌上,妻子陶太太为了让陶伯笙吃一顿体面的饭菜,抵押掉了自 己的金戒指,作为父亲全然不顾两个饿肚子的孩子,以至于大孩子责怪母亲欺善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