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与旅游的关系国内外研究现状
时间:2024-03-03 11:16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湿地与旅游的研究关系是国外湿地生态旅游研究的开端,1987年,Bacon通过对加勒比海的湿地旅游价值的研究,初步的探讨了湿地作为一种旅游资源所拥有的特殊价值。[1]之后英法等国开展的湿地生态旅游受到了全世界的广泛关注,Platt对此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科学的湿地信息管理以及完善的规章制度是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条件。[2]西方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是在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美国的女生物学家Rachel Carson于1962年发表了她的著作《寂静的春天》,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揭示环境污染对于生态系统会产生破坏作用的书籍。这本著作的发表是可持续发展理念在世界范围内传播的萌芽,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现在接受的是一种得到广泛认可的可持续发展概念,即“既满足当代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满足需求能力的发展”,这是1987年Brundtland在她的著作《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的,这个概念在此后1992年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得到共识。1999年,Campbell首次将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注入湿地生态系统的研究, 并对美国部分湿地公园的旅游、管理以及规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3]在此之后, 关于湿地生态旅游方面的研究越来越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94479 国内学者对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湿地旅游资源的规划以及湿地生态旅游价值评价等方面,目前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对于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在可持续思想形成的初期就开始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被同步广泛接受。对于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很多权威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一浪接一浪的研究。仇昊对盐城海滨湿地资源和湿地旅游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提出了分带开发与点轴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模式。[4]刘晓莉建立了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图,并且从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研究。[5]侯国林从盐城湿地社区民众参与的角度提出了让社区参与开发生态旅游产品的想法,论文网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盐城湿地生态旅游一种全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即社区共管。[6]黄震方等构建了可持续型湿地生态旅游的开发模式,即以湿地的资源与环境为基础,以湿地的生态保护作为前提,以湿地生态旅游产品为特色,促进湿地生态资源、湿地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7] 从上述学者的研究中可以看出,他们大多数人是针对某一景点或地区的湿地旅游状况进行分析的,对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存在时空性,极少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来研究。国内尚缺乏对湿地生态旅游系统完整的研究,湿地生态旅游研究还有待加强。许多湿地型风景区没有以生态学为指导,导致湿地旅游资源不能充分地被利用,而且导致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生态功能明显下降,湿地旅游资源处在不断衰退之中。综上所述,加大对湿地旅游资源的保护、加强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对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虽然湿地生态旅游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但由于湿地承载力较低的特殊性,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必须深入研究。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