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成本法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时间:2024-05-10 22:25 来源:95343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国外研究早期的国外研究主要是用调查的方法对使用目标成本法的企业的特质进行研究。Tanietal.(1994)在对日本企业进行调查中发现,企业使用目标成本法的最初原因就是降低成本,除此以外,部分企业还希望能够提高产品质量、及时推出新产品、增强与客户间的沟通交流。通过对荷兰企业进行研究,Dekker和Smidt(2003)认为这些使用目标成本法的企业更有可能处于一种高度不确定的外界环境下。但Axetal(.2008)在对瑞典企业进行调查后,反驳了上述的观点,认为企业是否采用目标成本法与外界环境的不确定性无关[6]。随后,研究者用更加复杂的方法,揭露了目标成本法和企业架构的关系,以及目标成本法的目的是否真的能够实现。Hibbetsetal.(2003)发现,拥有多样化产品和强竞争力的企业更热衷于使用目标成本法[7]。Everaert和Bruggeman(2002)通过实验,认为在设计时就确定目标成本,确实会在不降低新产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产品成本,但在这种高压下,目标成本法也会使设计者的工作时长和产品成本降低程度不匹配[8]。Mondenetal.(1997)发现设计者参与目标成本的确定能够提高其在降低成本方面的表现[9]。 也有一些学者在文章中指出了目标成本法潜在的功能失调的问题。如上文所列,Everaert和Bruggeman(2002)发现,当产品设计者处于目标成本法的高压下时,他可能花费了很多时间却没有得到相应的产品成本的降低。Katoetal.(1995)认为,目标成本法可能造成市场过多的分裂、产品生产周期过长和组织冲突等问题[10]。Davila和Wouters(2004)也认为,对于高新技术产品、具有时效性的产品和客户高定产品,这些产品的目标成本应处于次要的位置,他们还强调,在复杂不确定的外界市场环境中,目标成本法比较难以实施[11]。 在实际应用方面,目标成本法也经历了一定的改善,Tanietal.(1994)在调查过日本企业以后表明,分别有80.7%和83.3%的企业在使用目标成本法时会加上制造费用和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 2、国内研究 20世纪80年代初期,目标成本法流入中国。2001年,南京大学会计系课程组对中国企业成本管理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在我国已经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运用目标成本法,但该方法本身,或是企业的应用方式仍有待进一步改进[12]。虽然这20年间,目标成本法被普遍运用,但有关的理论研究却非常少,还仅限于对目标成本法的认识阶段。 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对于目标成本法的思考主要分为两条线:一条线是目标成本法与其他传统标准成本法的区别,及其在企业中的应用过程中要注意的方面。王启祥、梁美健(2000)[13]和张冬云(2015)[14]认为要建立立体化的成本控制体系,并注重“以人为本”,使目标成本与激励机制相结合。宣宝平(2000)通过论述目标成本法和传统标准成本法的区别,及其实施过程,提出了目标成本法运用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的领导对目标成本法的了解程度的观点[15]。王庸洲(2015)总结了目标成本法在我国施工企业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包括领导层对目标成本法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目标成本法实施过程不够完善和施工企业内部工作人员素质不高,并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的建议[16]。张蕾(2015)对改善目标成本法在我国企业应用提出了几点建议,第一,要改进成本观念,第二,要提升目标成本法的战略地位,第三,要给予职能分配和人力资源配置足够的重视[17]。 另一条主线是,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等的融合。李新、韩玉启、刘婷婷(2005)在回顾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和Kaizen成本法之后,将四种成本法整合成管理框架,并运用到供应链之中[18]。李勇(2006)通过探讨目标成本法与作业成本法、价值工程的关系,倡导这三种成本法协同进行,形成成本管理控制系统[19]。狄为(2008)认为目标成本法运用过程中目标销售价格的确定、目标成本的规划和工程技术的导入需包括价值目标确认、价值信息提供、价值管理与控制、价值信息分析等,并以造船为例,阐述了目标成本法运用中如何融入价值管理[20]。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