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微带滤波器研究现状(2)
时间:2024-10-29 22:54 来源:98222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2011年,K.Vidhya和T.Jayanthy在传统发夹滤波器的输入输出端口构建哑铃型缺陷地结构,并在DGS结构上方的抽头处加入开路短截线。利用两种改进结构来抑制高次谐波,在三次谐波处的抑制能达到45dB。这种结构很适合中心频率较低的滤波器,但是引入缺陷地结构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滤波器的尺寸,不利于器件的小型化[13]。 除了用DGS来抑制高次谐波,科学家们验证出运用分型耦合结构也是一种方法。2014年,李紫怡,杨维明等人研制了一种中心频率2GHz的微带阶梯耦合带通滤波器,采用分型耦合结构来有效地抑制了二次谐波[14]。通带仅为1.9GHz-2.1GHz,通带带宽较窄除了削弱高次谐波,怎样有效地提高滤波器的选择性也是研究的重点。交叉耦合结构就可以实现这一点。交叉耦合结构引入传输零点来改善通带外某些频段的性能,而且可以削弱干扰谐波,优化通带群时延特性。但是,交叉结构一般较为复杂,设计难度大且设计周期可能较长。2013年,DengPu-Hua和TsaiJen-Tse构建了一种复杂的交叉耦合结构,成功做出了中心频率2GHz的带通滤波器[15]。设置了5个传输零点,有效地提高了滤波器的选择性,改善了带外抑制。 2015年,孙鸣、陆海林和周勇等人将交叉耦合与传统发夹滤波器相结合,成功构建出了X波段交叉耦合发夹带通滤波器。带内插损优于3.25dB,带外抑制均大于21.5dB。但相对带宽只有11%,带宽较窄且结构复杂[16]。 2016年,杨光耀研制出了引入DGS的五阶交叉耦合发夹滤波器。滤波器中心频率2GHz,通带内,插损优于1dB,回损优于18.2dB,高于2.5GHz的频段带外抑制大于60dB[17]。 当设计周期有限时,传统的综合分析法往往不适用,分析复杂耦合矩阵较为复杂、耗时。可以结合多种优化算法,在计算机中进行模型仿真优化。例如:粒子群算法、遗传算法等。这种方法十分高效,已成为微波工程师完成短期微波器件设计的有效方法[18]。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