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载荷识别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时间:2024-11-06 21:18 来源:98395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首先是国外研究现状,在八九十年代F.D.Bartlett和WD.Flannelly就首先使用动载荷识别对直升机螺旋桨中心进行了模型验证,主要是为了解决简谐频率下的相位识别和动态载荷的幅值问题。接着有学者将其引入到飞行中并解决了一些问题。1984年,英国皇家的一些科学家通过研究并建立了比较系统的频域识别法,并且提高了低频率段的识别精确度。1985年,日本学者对有噪声的进行了研究。1995年,瑞士科学家分析了频响函数的矩阵的性态和计算稳定性的关系。1999年S.S.Law等科学家利用了频域法分析了并识别了移动载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而对于时域法,从1985年才开始,一些科学家通过将模态坐标转换法加入到载荷识别的过程,才建立了动载荷识别的时域法。1985年,提出了离散系统载荷识别的时域法,并通过假定微小时间的时间间隔内动载荷为一个阶跃式的函数,从而建立了相应的非耦合的逆模型,从而计算速度,加速度,位移等响应。1996年。开始使用FFT的方法计算板材的载荷分布而且加入了加窗和滤波的方法。1997年,开始在移动载荷等方面使用时域方法来进行求解。2005年,对其加入了小波理论进行研究,并研究了处理小波识别边界值的条件。
国内早期发展这项技术主要运用于军事用途,随后,因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这项技术被广泛的运用到了工程实际中去。1984年,用频域法进行了直升机载荷的识别。随后大连理工的唐秀近进行了许多研究,提高了识别的精度。随后又根据脉冲响应函数发展了载荷的时序分析方法。随后又有学者用幂级数曲线拟合方法以及函数逼近的方法研究了桥上的移动载荷识别。也有学者加入了小波理论进行了研究。 参考文献 [1]秦田,张方.具有连续分布梁模型动载荷的识别技术研究[J].振动与冲击, 2005, 24(2): 126-133. [2]耿苗.连续分布动载荷识别的频域方法[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2006.12. [3]秦远田.动载荷识别应用技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文,2007.10. [4]张勇成.二维分布动载荷时域识别技术[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文, 2007.5. [5]胡海岩主编.机械振动与冲击[M].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8. [6] 秦远田, 张方, 陈国平. 二维分布动载荷识别的频域方法[J]. 振动工程学 报, 2007, 20(5): 512-518. [7]张凤桥.连续两分布载荷识别的理论与实验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000.6. [8] 唐 秀 近 . 时 域 识 别 动 态 载 荷 的 精 度 问 题 [J]. 大 连 理 工 大 学 学 报 , Vol.30,No.1,1990,pp31-37. [9]秦远田.复杂结构的分布动载荷识别技术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硕士论 文,2004.3. [10]许峰.动载荷识别若干前沿理论及应用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论 文,2001.6. [11]傅志方.振动模态分析与参数识别[J].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92.11. [12]傅志方,华宏星.模态分析与应用[J].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7. [13]J.C.Chen.Comparison of various model test analysis result[M],Proc of the 2nd IMAC,pp820-824. [14] 许峰, 陈怀海, 鲍明. 机械振动载荷识别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 中国机械工程, 2002, 13(6): 526-530. [15]T.J.Kreitinger.Force identification from structural response[J],ADA211003,1993.3. [16] 金咸定. 船体振动学[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17]Zhu.,Lu zhong da.Method of identification of Dynamic load in time domain[M].Proc.of ICMDEM,1998,pp251-258. [18]张运良,林皋,王永学等.一种改进的动态载荷时域识别方法[J],计算力学 时报,Vol.21,No.2,2001.4,pp209-215.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