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说《飘》中的讽刺艺术(3)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小说《飘》中的讽刺艺术(3)


表情与动作构成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从中可以透露出一个人的真实观点和内心想法。下面,让我们通过这种“第二语言”来感受属于瑞德•巴特勒的反讽哲学。
在书中的第一次盛大聚会上,南方绅士们谈论起战争时热火朝天,争抢着表达对北佬的不屑并坚信胜利一定会被南方取得,而巴特勒却和他们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热烈争论的人群中格外显眼。书中是这样对他描写的:
“他靠着大树站在那儿,双手插在裤兜里,眼看大家谈的越来越热火,也不发一言。他那两片红红的嘴唇在修剪得很短的黑胡须底下往下弯着,一双黑溜溜的眼睛闪烁着取乐和轻蔑的光芒……他的态度也像他的眼睛那样流露着轻蔑的神情,这种轻蔑带着过分客气的道,这就使那些先生们自己的态度显得滑稽可笑了。”
  瑞德是如此平静悠闲,将自己清清楚楚地和人群划分开来,与争论中的男人们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以旁观者的身份置身事外,“像听小孩子争吵似的”以一种近乎取乐的心态观看着这出闹剧。这种姿态正是讽刺艺术的低调宣扬,不吐露一词一句便将讽刺对象的自以为是、狂妄自大、无知傻气的缺点都揭露出来。就连思嘉都已察觉出他的讽刺,觉得他的微笑十分令人不快。表面上,瑞德的姿态是客气的、恭谦的,而正是这种彬彬有礼的姿态,却产生了一种别样的反讽意,使得讽刺对象更为滑稽可笑了。从而,这种彬彬有礼成为瑞德的经典代表性姿态,他用这种轻巧的态度来嘲讽那些可笑的行为与思想。这种通过表情与姿态来表达的讽刺,往往比直接的话语更富有杀伤力。因为它不是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蕴藏在外露的表象之下,从而不易被讽刺对象察觉体会,然而一但被发现就更易激起讽刺对象的愤怒。
在战争的炮火打响后,南方的物质条件一落千丈,军人的制服都又脏又破,有的连鞋都穿不上,普通百姓即便穿上最好的衣裳也能轻易看出是精心修补过的,而瑞德却永远衣着考究,引人注目,让我们透过思嘉的眼睛来看看他的衣着:
“思嘉觉得还从没见过像他身上穿的这么雅致的淡米色方格花呢的裤子呢。至于他的那件白文绸上面绣有小小粉红蔷薇花蕾的,更是精美无比。”
瑞德精美的衣着服饰与破旧不堪的灰军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前者用的是上好的花呢布与白文绸,不但配色雅致,还有精致的刺绣点缀,在战火纷争的封锁地带可想象有多难得,所以思嘉说她还从没见过。与之相对的军人们穿的是用土布做成的灰军服,别说颜色好不好看做工是否精致了,军装都是“又脏又破”,能够御寒保暖就已经够不错了,有的甚至来信说连靴子都穿不上。这种衣着鲜明的对比,再结合南方人的言行态度——他们曾欢呼着向北佬开战,并且鼓励小伙子去疯狂的厮杀,不止一次夸下海口,大言不惭说要在一个月内打得北方片甲不留。这无疑是一种巨大而无言的讽刺。正是因为他们的狂妄自大,对战争盲目乐观,才造成今天这种令人难堪的局面。瑞德•巴特勒的精美的服饰与潇洒的姿态表达出他内心的真实想法或说隐藏着作者的思想观点:对战争的厌恶,对愚蠢无知的好战分子的轻蔑与嘲弄。战争只能给人带来苦难,打战并不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
关于命运的设置上,作者让瑞德•巴特勒成为一个前后矛盾的人物。对待战争,瑞德•巴特勒是鄙夷的不屑的,他认为一切的战争实际上都是为了钱和利益,也认为南方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不可能取得胜利,所有的付出都是徒劳无功的。他还被西点军校开除过。然而当南方真的走到了一击即溃的最后关头时,他却抛下心上人思嘉,抛下唾手可得的爱情与轻松富裕的生活去前线参战。瑞德最后选择的是他曾经最鄙夷的道路,这无疑是作者强烈的反讽,表达出人的命运具有永恒的反讽意。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