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刘天华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论刘天华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贡献(2)


2、在作品旋律创作方面
关于乐曲调式调性方面,刘天华是在五声和七声的音阶情况上进行创作和革新的,除了对大、小调转换上的运用,已经对民族音乐中所运用的变宫系统调式手法开始革新创作的。变宫为角是以原调变为宫音“si”成为新调式的角音,例如乐曲《良宵》、《闲居吟》、《光明行》、《月夜》等二胡作品;以原调的凡音“fa”作为新调式的宫音,也就是以凡音来代替宫音,例如《苦闷之讴》等二胡作品。像这样的民族性调式、调性的转换或切换的技法,获取了突出的艺术性成效。
二胡音乐作品中,和声配置在旋律线上起到了至关作用,刘天华除了运用的四、五度、小七度和九度跳进在民族器乐曲中最常见外,其实对大优尔度的运用更为创新。尤其是对大三和弦的解析,运用于大量的二胡作品当中,这些所突出的艺术特点不仅仅是带来新颖元素,更为重要的是运用得当、旋律感强,不仅有民族情感、还具有时代特色。
在二胡作品的音调问题上,多采用民间的换奏形式,以及中心音域表达手法,2度音程跳进的手法之外,八三拍、八十二拍的大量运用和相同华彩乐段的表现,都体现出了刘天华在作曲上的敢于创新和改革。
对于二胡的各把位音程转换的音色问题上,刘天华的主张是,二胡中有三把位创作特色,经久不衰,大概是从三弦、琵琶等民族乐器中提取出来的演奏手法。其实刘天华在这三把位上的创作,是以中心音来串起全曲的创作技巧作出了与众不同的二胡乐曲《月夜》、《良宵》。
例如《良宵》中的第一乐段在上把位上,旋律线优美连贯,深沉如醉;第二乐段则出现在中把位上,旋律线丰满,具有激情;第三乐段乐感则集中体现在在下把位,选了出现铿锵有力,多彩渲染。以上乐曲彰显了刘天华在传统的民族器乐上的伟大造诣和在创作上对民族音乐的探索和革新。
再从乐曲的内容方面来说,刘天华的音乐作品饱含了深刻的思想内容,一般情况总结为以下四类:1、面对现实的不满二产生的抱怨和无奈、纠结以及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例如二胡作品中的《病中吟》、《苦闷之讴》、《悲歌》和琵琶作品中的《虚籁》。2、对于社会的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对理想的追求。例如二胡作品中的《良宵》、《空山鸟语》、《月夜》、《闲居吟》和琵琶作品中的《歌舞引》。3、面对未来充满期盼,例如二胡作品中的《光明行》和琵琶作品中的《改进操》。4、面对在理想征途中受到的挫折和痛苦打击,例如二胡作品《独弦操》。以上音乐作品在丰富的内容上充分体现出了刘天华的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自然生活的见解,也充分突出了“五四”文化时期新兴文化者对于新思潮的追捧与高度关注,其代表着那个时代的思想进程。这些音乐作品的创作革新技法应用到了我国民族音乐中最经常见的中心调式上的循环延续的变奏法、模进等写作手法。乐句的形式结构中大量应用起、承、转、合以及合头换尾、合头合尾等手法。并且融会贯通地借鉴了西方音乐技法中的曲式结构形式和调式的转离,以及所有音程的级进关系、和弦的分解等的音乐技巧手法,八三拍和八十二拍的运用。
3、在二胡演奏技巧发展方面
刘天华在他的作曲形式与演奏方式里,右手在传承的连弓、分弓形式上,引进了小提琴的顿弓、颤弓的表演形式,综合了二胡中里面的演奏形式。左手又在基本的手指装饰音的形式上,添加了西洋乐器中钢琴里的轮指技法,来扩充二胡的表演形式。二胡乐曲中的《闲居吟》第一次尝试了泛音的表演技法。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