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竹笛曲目《太湖春》的演奏技巧与风格特色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浅谈竹笛曲目《太湖春》的演奏技巧与风格特色

摘要:《太湖春》这首笛曲,是“笛箫”圣手——张文良先生,于1983年创作的一首赞美太湖的曲目,在演奏技巧上,综合了中国竹笛“南北派”的特点,既强调南派对气息强弱控制的要求和“叠、震、打、颤”的四个要素。又对北派“花、吐、剁、滑”四大要素中吐音的颗粒性,灵动性,有着很高的要求。该曲的引子和最后的对比再现部中华彩部分也大量运用了现代竹笛演奏技巧“循环换气”。在风格特色上,“排笛”的运用,是该曲最具代表性的一大特色之一。在慢板中,对民族调式中偏音“B”的大量运用,也是该曲的一大特色。本文将分别从演奏技巧与风格特色这两方面作详细的阐述。帮助学习者更好的掌握该曲的演奏。26913
毕业论文关键词:张文良;南北派;排笛;技巧;风格;循环换气;
目录
序 言    1
一、 《太湖春》——南、北派演奏技巧的综合运用    2
(一)南、北派演奏技巧、风格特征    2
(二) 《太湖春》的曲式分析与南北派技巧的运用    3
二、《太湖春》——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6
(一) 张文良先生的创作特点    6
(二) 排笛的特色与在使用中的注意点    7
结语    8
参考文献:    9
 浅谈竹笛曲目《太湖春》的演奏技巧与风格特色
序 言
竹笛,是中国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乐器。《吕氏春秋》中曾记载距今有4600年历史,关于竹笛发明的“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1]事迹。那时候,由于气候变化,竹子的生长线从黄河沿岸一直延续至长江流域。竹材遍布在炎黄大地的绝大部分地域,祖先们因地取材,竹子也因此成为了制作笛子的最好最普及的材料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人们对精神文化领域的追求,是各个时期,各个朝代贫穷还是富足最好的凭证。
在秦汉时期,竹笛已发展成为7孔笛,且“笛”是横吹笛,竖吹箫的统称。历经丝绸之路,西域“横笛”的引入,以及汉乐的空前发展。直至唐朝,人们才把人们开始把竖吹的篪称之为“箫”。横吹的称之为笛。竹笛的形制得以确立。到了宋朝,笛的形制更得到了多元化的发展:叉手笛、龙颈笛、十一孔的小横吹、九孔的大横笛、七孔玉笛等等。都是那个时候的产物。竹笛形制的多元化,促进了竹笛派别的形成。笛,作为世界最古来的伴奏乐器之一。随着元朝戏曲的蓬勃发展,汉元文化的融合。根据需要伴奏曲种的不同,最终形成“南北”派别。
《太湖春》这首笛曲,是用排笛演奏的一首含有诸多北派元素的偏重于南派风格的曲目。演奏该曲,演奏者不仅要对曲作者创作风格有充分的了解,同时也要南北两派技巧、风格有着准确的把握。
一、《太湖春》——南、北派演奏技巧的综合运用
《太湖春》是张文良先生1983年创作的一首赞美太湖的曲目,取材源自于流传江南的《太湖美》。主要表达游子归家,再次看到家乡的好山好水。难耐心中喜悦情怀的一首赞美家乡的笛曲。
这首笛曲,综合了南北派演奏技巧的典型特征。对演奏者的气息、指法和用舌功底有着很高的要求。是现代竹笛曲目中,综合技巧运用比较全面的一首笛曲。
(一)南、北派演奏技巧、风格特征
“中国笛子从宋元时期接受戏曲音乐的选择以来至明清时期,在不同剧种音乐的伴奏中,已分为两类形制:一类是梆笛,用于伴奏北方梆子戏;另一类是曲笛,用于伴奏南方昆曲和乱弹”[3]。梆笛和曲笛演奏技术发展至今,已形成一系列的演奏技巧,这些技巧可归纳为三类:‘气’、‘指’、‘舌’。气指气息技巧,有控、变、摸、震、冲、泛、喉等;“指”即指法技巧,有叠、历、滑、颤、震、叉、剁、赠、打等;‘舌’指口舌技巧,单吐、双吐、三吐、轻吐、花舌等。”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