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EF0+Björk科学文献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形成的描述模型研究(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IDEF0+Björk科学文献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形成的描述模型研究(2)


——“文献” 。文学的目的是实现交流思想,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文献传播活动是人
文社会所独有的活动,受诸多的社会条件限制[2]
。文献传播是学科发展的推动力。而
现如今,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与普及,网络由于其及时,高效,便利的各种优势与
特点成为了科学文献的传播载体,同时对文献传播活动中的各要素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理论方面来讲,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引起科学文献传播的新变化,传
统的科学文献传播模型已经不足以全面详细有用地描述其传播过程和效果,因此结合
网络环境的新要素,对传统传播模型进行拓展与创新[3]
,具有理论参考价值。
从实践方面来讲,通过模型的建立,可以进一步了解文学传播活动,从而使相关
人员能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了文学的传播,因此,人类的智慧和知识的传播和延续。  
1.2  研究问题与内容
本文基于拉斯韦尔“5W”模式与Björk模型理论基础之上,使用IDEF0 功能建模
语言,构建描述科学文献传播过程与传播效果的网络传播模型。之后以传感器作为研
究对象,通过文献计量、定性分析等方法来验证所建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分
析文献传播过程与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学术传播研究现状
对于学术传播(Academic Dissemination)各个科学家有不同的定义。
美国博格曼(C.L.Borgman) 教授认为: “学术信息是学者利用正式或非正式手段
所发布或使用的消息” [3]
。有学者觉得:“通常下正式传播指的是公开发布文献,其
种类可相应分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及三次文献” 。而中国学者蔡明月认为:“学术传
播探讨主要范围包含各个群体的信息需求于利用、非正式传播与正式传播的关系、学
术信息的成长等[4]
”。因此学术传播的探讨领域非常宽广,非正式与正式传播双向并
行,相互依存。 目前,有一定程度上的学术交流的定义研究,但学术交流的应用是有限的,而系
统的论述和研究的不足。
国外方面,K.Kurata(2007)等主要研究电子期刊在学术传播活动中的重要性程
度。并且通过问卷调查,得到一些结论:日本学者经常使用的电子期刊资源,但其他
电子资源使用较少。虽然现在研究人员已经从获取学术信息通过网络获取学术信息的
思文中的一个重大转变传统的方式,但传统的方式仍然是信息方式的主要途径[5],网络途径还有待发展。 RGuruprasad在2009年通过科学和工业研究理事会的传播全文电
子期刊研究(CSIR)和国家航空航天实验室(NAL)由两个机构的电子出版物下载系
统数据分析工程师和科学家开展实证[6]。 国内方面,陶立方、杜利民在 2006 年主要通过对个传播媒体的科技信息进行归
纳,总结了其优尔大特点,即创新、互动、局限、实时性、简单[7] 。2009 年,胡剑胜分析了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的网络利用状况,并以此为基础上提出了意见[8]。另外,于
2009年, 史秋雨、 秦亚欧通过对 3类博文间进行对比,分析归纳非正式传播的特点 (内
容丰富多样、无限制;语言通俗化、个性化;不受时空限制,随意更新内容) [9]。
1.3.2  学术传播模型研究现状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与普及,给学术传播带来了新变化同时以印刷为主的
传统科学文献传播所存在的缺点和问题不断暴露,大大阻碍学术交流与传播。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