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增长的关系研究(3)
时间:2018-08-17 09:30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对农村金融和农民收入理论描述运用了定性分析的方法;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和农民收入的现实情况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绘制图表进行分析;在研究各区域农村金融与农民收入关系时运用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除此以外,本文还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农村金融和农民收入相关关系的研究现状、运用静态比较法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的代表省份的现实发展差异、运用归纳法总结了实证分析结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民增收方面发挥作用的途径建议。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2 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理论分析 2.1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农村金融理论作为现代金融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受到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指导的同时,也有着自身的特点。在发展中国家的农村金融研究领域,农村金融理论呈现出三种不同的流派,即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和近年来由于随着信息经济学发展而出现的不完全竞争市场论。从这几种农村金融理论各自的理论观点来看,这三个流派恰好分别对应于金融抑制论、金融深化论和金融约束论的政策主张。 2.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前,农业信贷补贴论一直占据了农村金融理论界的主流地位。农业信贷补贴论的前提是农村居民没有储蓄的能力,尤其是农民中的贫困阶级。因为农业收入不稳定、不确定,并且收益较低,投入周期较长,所以农业无法吸引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支持,这就是目前农村金融面临的主要问题。所以,要解决这个融资难题,就必须引入政策性投资,来促进农业生产,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同时,考虑到农业原本资金量就不足,创造的利润有限,引入的政策性投资的成本必须要比其它投资的成本要低。可是,非正规的融资机构的贷款利率都比较高,因此需要让银行等金融机构专门发放针对农业生产的贷款,以扶持农村的金融发展。根据这一理论,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机构流行发放以贫困阶层为对象的专项贷款。 根据信贷补贴理论可以总结出一种信贷先行的农村金融战略,然而这个理论的假设前提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个理论假设农村居民没有储蓄能力,而实际上再贫穷的农民也会有储蓄能力。而且,政策性的低息贷款并不能保证能发放到每一个缺少资金的农民手上,更有可能的情况是这些贷款流入了较为富有的农民手中。因为这些农民拥有较多资金,所以拥有更多的资源,更容易争取到低息贷款。再者,由于贷款的可替换性,这种低息贷款并不一定能促进特定的农业活动,很难实现促进农业生产和向贫困阶层倾斜的收入再分配的目标;由此可以看出,农村信贷补贴理论的假设和结论均存在不足之处。 2.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因为以上提到的那些不足,20世纪80年代以后,农业信贷补贴论逐渐被新出现的农村金融市场理论所取代。农村金融市场理论的假设前提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正好相反——认为农村居民甚至是贫困人民仍然具有一定的储蓄能力,所以外部没有必要向农村注入资金,多余的资金投入会使农村金融产生外部依赖,反而会影响农村贷款的回收;还认为低息贷款会影响农村居民向金融机构的贷款意向,抑制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并且正是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成本较高,所以贷款成本高也是存在一定合理性的。该理论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主张贷款利率应该交给市场自身调控,让金融机构自主决定贷款利率。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