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诗的艺术特征和诗学贡献
时间:2018-08-18 09:37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要:“朦胧诗”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歌的一座高峰,80年代争议最多、影响最大、最深远的是朦胧诗。朦胧诗具有显著的现代主义创作倾向和人本主义的主题思想,本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朦胧诗的这两点艺术特征和其对中国诗坛的诗学贡献。27191 毕业论文关键词:朦胧诗 现代主义 人本主义 诗学贡献 朦胧诗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诗歌的一座高峰,也是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座高峰。中国当代诗歌经过“文革”的“地下诗歌”阶段,食指60年代开始的诗歌创作以及70年代中期“白洋淀诗群”的酝酿和萌芽,终于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开始了“朦胧诗”的创作。 论文网 首先提出“朦胧诗”一说的是1980年刊登在《诗刊》杂志第8期上的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批评文章,作者章明把“写得十分晦涩、怪癖,叫人读了几遍也得不到一个明确印象,似懂非懂,半懂不懂,甚至完全不懂,百思不得其解。” 的作品称为“朦胧体”。可见,章明是在否定朦胧诗的基础上来为它命名的。但是,随后“朦胧诗”这个略带贬义的命名反而被诗界广泛地接受和认可,并最终确定下来。朦胧诗指的是舒婷、顾城、食指、多多、北岛、芒克、江河、杨炼、等一批在“文化大革命”中成长的诗人创作的诗歌。 研究朦胧诗,则不得不提起一本诗歌刊物——《今天》杂志。1978年12月23日,北岛、芒克在北京创刊《今天》杂志,主要刊登小说、诗和评论等,主要内容以诗歌为主。除北岛、芒克以外,顾城、舒婷、江河、杨炼和严力等人均在杂志上刊登了作品,其中不少诗作被看作是朦胧诗的代表作,例如舒婷的《致橡树》,顾城的《简历》,江河的《祖国啊,祖国》,杨炼的《乌篷船》等。《今天》杂志在当时的影响非常广泛,其主创人员在“新诗潮”中占有重要地位。因此,我们把“今天诗群”认为是朦胧诗的核心,甚至有人把它看作就是朦胧诗。 朦胧诗作为新时期新崛起的诗歌流派出现在中国诗坛后,成为80年代中期以后统领诗坛的力量,可是其活跃期不过只有80年代初期短短的几年时间。80年代中期以后,朦胧诗以其成就定格于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受到了来自新生代诗人的挑战,诗界普遍认为朦胧诗于1984年解体。 现阶段对朦胧诗的研究主要从人本主义思想和传统诗歌研究五要素着手,本文主要探讨朦胧诗的现代主义、人本主义创作倾向和诗学贡献。 一、朦胧诗的艺术特征 (一)现代主义 中国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产生于五四文学革命的众声喧哗之中,在20世纪五优尔十年代从大陆文坛隐退,直到20世纪70年代,在“文革”中后期的“地下文学”当中又悄然再生。朦胧诗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在70年代,处在当时黑暗的政治文化环境中,诗人们与西方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基本上是隔绝的。政治的动荡投射到他们年轻幼稚的心灵上所引起的对现实的深重怀疑和否定,对人性的呼唤,主要借助的是他们所能接触到的20世纪上半期的现代主义文学,他们对现代主义的了解与认知主要是从前辈诗人那里获得的。20世纪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歌、30年代戴望舒和卞之琳的现代派,40年代的九叶诗派,都是朦胧诗诗人现代主义创作倾向的源头。到80年代以后,他们才有机会从西方现代主义思潮中得到滋养,从事外国文学研究的一些学者开始介绍并引进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及其理论。社会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融入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当中,而且出现了类似西方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民众的精神现象。另外,开放的姿态为西方现代主义思潮的传播打下了坚实的心理基础。如果朦胧诗诗人在文革“地下诗歌”时期所表现出的现代主义倾向还是不明显的,那么在新时期随着国家政策的开放和中西方文化的渐渐深入的交流,他们开始主动模仿和运用西方现代派诗歌的技巧来创作诗歌。以北岛为例,他在文革时期的创作属于浪漫主义风格,仅初步显露出现代主义倾向。而在新时期,特别是他在1978年以后的创作则几乎完全转向了现代主义的诗歌风格。朦胧诗掀起了中国文坛现代主义风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朦胧诗具有诗人鲜明的个性,他们进行大胆地怀疑和批评,并且强烈的抒发自身的感情,例如北岛《回答》,顾城的《一代人》等诗作;第二,是现代主义写作手法的运用。朦胧诗注重直觉、暗示和意象的组接,也具有唯美主义和感伤气质。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