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金融危机前后中国货币政策非对称效应研究(3)
时间:2018-08-19 16:4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第三章: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及效果回顾。将分为金融危机前(2007年1月至2008年8月)、金融危机中(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金融危机后(2011年1 月至2014年12月)三个阶段,回顾和总结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并尝试观测出我国是否存在非对称性。 第四章:实证研究。选取变量和数据处理之后,提出本文的待验证假设,接着对研究思路和模型原理进行基本介绍,在对变量进行一系列检验之后,运用VAR模型进行实证研究。 第五章:原因分析。将经典研究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经济状况,多角度分析我国出现货币政策非对称性效应的原因。 第优尔章:结论和政策建议。对实证部分得出的结论进行总结,针对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现状,尝试提出建议。 1.3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 本文在以下四方面有所创新: 第一,尽管目前已经有一些学者对金融危机前后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了考察,但是对于危机后2011-2014年这段时期鲜有研究。在此期间,全球经济处于深刻的再平衡调整期,复苏进程尚未完成。已有文献的研究结论是否仍然成立需要进一步检验。 第二,国内文献内容较单一,大多数集中在实证研究方面。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具体情况,目的是在实证分析之前,对我国近年来的货币政策执行效果从总体上获得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第三,在实证研究时,对三个层次货币供应量同时进行考察,依据数据检验的显著性结果,才决定选择M1继续研究,这使对该变量的选择更具说服力。另外,本文还引入上证A股指数SP来补充解释货币政策对物价的影响效果。 第四,大多数文献对货币政策产生不对称性的原因是用西方经典的预期理论、信贷约束理论以及价格粘性理论等理论来解释,而这些理论并不一定适合我国。本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经济实际发展情况,针对结论分析和解释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 同样,本文也存在一些缺陷。由于所研究的时间较短,数据长度略显不足;工业增加值只有增长率数据并且每年1月数据不公布,因此需要经过计算得到当月值,数据不准确可能使研究结果不准确;价格指数全部采用的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能会造成分析不够全面、不够准确的情况。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