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5)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先秦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5)


通过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圣人人格在孔子、孟子、荀子眼中都处于其理想人格学说的顶端,都是儒家思想最完美的体现者。孔子认为圣人人格是不可达到的,而孟子和荀子认为每个人是可以通过自身的修养达到圣人境界的。尽管三者的圣人人格有相同之处,但由于根据的人性论不同以及内圣外王的侧重点不同又所有差异。
(二)君子人格
1.孔子的君子人格
君子是先秦儒家着墨最多的一种理想人格,和圣人一样君子也是孔子赋予了其道德含义,成为具有崇高品德和完美道德的称谓,也从此成为众人一生追求的目标。君子在西周与春秋前期指的是贵族,在《诗经》、《易经》、《尚书》中君子都有所出现,但都是指贵族。是孔子将君子变为了儒家理想人格中的一种。《论语》一书中,君子出现了107次,可见孔子对君子的阐述之多。君子不同于圣人那样在孔子理想人格中处于顶端,它是被孔子认为只要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遵从道德伦理并且通过自我修养就能达到的。在孔子看来君子具备很多优秀的品德,孔子也对君子的寄意最多。君子包含了几乎所有儒家思想中的种种美德,相对于圣人而言,“君子是儒家思想现实中的一个载体,是对儒家思想的践行。仁是孔子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仁所包含的含义很广,最本质的是爱,“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第二十二》)这种爱不是男女之间的爱,是推己及人的爱,这种爱是一种胸怀和大度。仁爱的表现有很多种,有仁就要有孝悌,“仁譬如树木,树之根为孝悌,树之枝叶为仁民爱物”,[9]要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进而扩充至泛爱他人;有仁还要有宽广的胸怀,不计较得失和刻意地去勉强他人作所不愿意做的事情;有仁还需要学会克制自己的欲望,去学习礼等等。作为君子首先就要有仁,以仁为自己的道德核心和修身的准则,君子在内非常地守孝道,时时践行着仁中的孝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在外君子胸怀他人,关爱他人,从不去刻意勉强他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君子有着宽广的胸怀,“君子坦荡荡”。除此之外,君子还严格要求着自己,以达到“克己复礼为仁”。孔子将仁赋予在君子这一人人都可修养实现的人格身上,是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怀着仁爱之心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进而创造出一个互敬互爱有礼的温馨社会,这也是孔子的人生理想。
君子不仅推崇仁,本身践行仁,也十分重义,这里的义也可以说为道义,“君子喻于义”。(《论语•里仁》)君子在利益面前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义,而不是自己的个人得失,重义也就成为了君子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是君子提高内在修养的必修课。君子孜孜不倦的追求“道”,不忧虑自身是否贫穷是否挨饿,只关心自身追求的“道”在社会上是否被他人认可,在社会上是否被推行,“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道义的实现也反应着仁的实现,所以重道义的最高境界就是杀身成仁舍身取义。凡是符合道义仁义的,对社会以及他人有利的,君子当仁不让,见义勇为,甚至为了实现自己的仁义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君子做到了这一点,就达到了自己重义的最高境界,也可以说是达到了个人人格修养的最高层。
君子在具备了仁和义之后,自然而然的也就有了勇的特质,所谓勇者不惧,君子的勇不是野蛮之勇,是见义勇为之勇,正如孔子所说的“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君子不一定孔武有力,但一定具有强大的内心。君子时时修养着自己的内心,使自己具有仁和义,在内心得到充分修养之后,外显出自己之勇。在违背仁义的事物面前,君子会挺身而出,毫不畏惧,就算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所不惜,没有一丝恐惧。这种勇是内在精神上的勇敢,是道德上的勇敢,也是儒家思想极力推崇的勇敢。君子作为儒家思想中的理想人格之一,就必须具有这种勇敢,用这种勇敢去践行着自己的儒家理想。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