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教士李佳白在中国政治活动及其影响(3)
时间:2018-08-27 21:24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1903年,受中国官方资助,李佳白又在上海重新创立了尚贤堂,继续开展中西文化方面的交流活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国国内对于参战问题出现了分歧。李佳白作为美国传教士支持中国保持中立,发表了谴责主张中国参战的言论,他这一行为立即遭到当时美国政府及一战协约国众国反对,中国政府受美国驻华公使要求,将李佳白驱逐出境。1917年,李佳白被美国公使遣送至菲律宾,五个月后返回美国。1921年李佳白又到中国,由于他曾反对中国参战问题,他在中国的声誉有所下降,接下来他在北京恢复尚贤堂的活动,亦鲜少有人参加。基于此,1926年李佳白又将尚贤堂迁至上海,次年9月30日,李佳白逝世于上海,享年70岁。 二、李佳白在华主要政治活动 李佳白在中国生活了四十五年,比较热衷中国的政治活动,从初期文新变法到清末新政,再到辛亥革命,甚至中国参加一战的问题,他都积极参与其中,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一)鼓吹文新变法 1894年8月甲午战争爆发,李佳白在美国得知中国战败的消息后,于同年冬返回上海后转达北京,在其后的三年多时间里,李佳白展开一系列的政治活动,逐渐在中国社会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甲午中日海战,中国战败,清廷中部分有志之士急于向西方寻求救国方案, 此时李佳白“敏锐的注意到了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 ,而且这一变化“已经不再限于物质和技术的层面,而是触及到制度和文化的变革,基督教会对于这种变化不应漠然置之,而应为中国提供助力和施加影响,基督教应该成为中国文新运动的精神上的动力”。 因此他认为这为外国人提供了一个介绍西方政治文化的好机会。于是李佳白从上海前往北京与清朝各级官员、王公大臣建立联系,其目的不仅在于消除或减轻清政府高层官员对信访和基督教的敌意,而更直接的就是要劝说中国统治上层变法图强。 在北京,初经总税务司赫德介绍,他认识了李鸿章、翁同龢等上层官僚,并与其结下良好关系。李佳白、李提摩太、林乐知还常与文新运动的领袖康有为、梁启超等频繁交往。1991年李提摩太担任广学会总干事,1893到1895年间,李佳白曾是该会的重要成员,在此期间,李佳白等人利用职务之便,常同文新人士一起吃饭聚会,每次聚会必发表鼓吹中国改革的演说。然而文新力量弱小,康、梁等人甚感改革阻力强大,而有志于改革图强的京城士大夫,又对外国政事了解甚少,于是为了“广联人才、创开风气”,1895年8月文新派在北京组织强学会,李佳白受邀加入强学会,并在教会活动中宣扬改良社会的主张。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文新变法思潮最终发展成为一场社会政治运动,此时李佳白在京城广结权贵,意图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动中国的改革,而这条路线亦是文新派所采取的改良路线。“李佳白创办的尚贤堂以促使北京官员对改革感兴趣作为主要目标,他在1896年声称,他认识两百五十多名官员,另外还与两百人有交往。” 他与洋务派官僚和清廷当中倾向于改革的官员交往密切,因为他相信只有掌握权力的上层人物,才能够将中国社会推向前进。 纵观他在文新时期的著述,他主张的变法内容大致可归纳为提出在改革政治、经济、教育、外交方面的变法纲领:政治方面提倡精简机构,裁减冗官,推崇君主体制;经济方面在京师设铁路局和农工商总局,改革财政,设邮局,开医院;军事方面裁减绿营,精练陆军,添设海军,由洋人教习;文教方面开办学堂养民、教民,学中西文科,设译书局,译外国新书;外交方面文护国家主权,坚持公理,与英美大国交好。他的这些变法改革内容的出发点,从本质上来讲是照顾传教士的利益,增加西方国家在中国的影响力,与李提摩太、林乐知等明显带有殖民主义色彩的变法目的相比,李佳白的建议“较为公正和切合实际,在某些问题上为中国的利益着想” ,以至于这些建议后来成为文新派变法的纲领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