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臧棣“北岛诗歌无代表性”论北岛的文学史地位
时间:2018-09-08 15:37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 要:北岛作为中国当代诗歌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一直以来都存在着争议,然而从诗歌创作实践上来说,北岛打破了体制化文学的限制,表现出强烈的反叛精神,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代表性地位并非名不副实。但是臧棣却认为北岛代表性地位的取得是历史机遇与一些主观方面的因素交织在一起的结果。本文将着眼于臧棣对于北岛的批评与质疑,并对其进行反驳,以论证北岛在中国当代诗歌中的代表性地位。27990 毕业论文关键词:北岛 臧棣 当代诗歌的代表性 2011年,臧棣接受罗向前、钱一鸿和宋乾的采访,对北岛进行了长达九万余字的批评,就北岛在公共媒体上的姿态、北岛对“北岛”这个符号的过度消费以及北岛的“犬儒化”、“影响的焦虑”、“危机说”等观点进行了批判, 其中有些批判不乏真知灼见,但不可忽视的是,臧棣对北岛的某些批评已经脱离了理性的范围,带有偏激的倾向。其中,对于北岛在中国当代诗歌中代表性地位进行的否定,我认为有必要进行进一步的思考与判断。 一、 文学史写作角度造就历史的巧合? 臧棣认为北岛作为中国当代诗歌的代表人物,是各种运气交织在一起的结果,他首先质疑的是我国的文学史写作角度问题。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的文学史写作一直遵循文学和历史的一致性观念,文学受制于历史的影响,而没有着重从文学质量的角度出发去衡量作品,这种文化观念在我国的文学语境里形成了一种文化偏见,北岛的诗作恰好迎合了这种偏见,由于这种偏见造就了北岛朦胧诗代表人物的历史地位。 在这里,臧棣质疑了两个问题,一是我国的文学史写作角度问题,二是北岛诗歌的质量问题。 首先,从我国的文学史写作角度来说,我国的文学史写作深受历史影响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近年来,西方“历史”观念的涌入对我国的文学史写作产生了巨大影响,文学与历史一致性的写作理念被逐渐打破。中国文学史的写作主要受到西学的影响,严格意义上的文学史编写始于1951年王瑶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史稿》,“在此过程中,现当代文学史编写大体经历了拓荒(50—60年代)、发展(80年代)和深入(90年代以降)这样三个阶段”。 文学史可细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即“文学”和“史”。“文学”主要指各个时期的文学现象、文学创作流派以及各种文学思潮相互影响、更迭的纵向进程。而“史”则主要指“历史”,由某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等社会状况构成。长期以来,我国文学史的编写一直信奉历史本体论,然而,90年代西方的“历史”观念涌入我国,从根本上动摇了先前历史本体论的权威,对我国文学史的编写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著名的后现代历史学家海登•怀特认为:“一部历史著作的伦理内容可以在其意识形态含义中反映出来,借此,审美观照(情节安排)和认知运作(论证)可以结合起来,以便从看似纯粹描述的分析的陈述中衍生出规定性的陈述”。 即历史学家不必严格遵循历史事件的发生与发展事实,在其著作中,历史学家可以根据需要“解释”历史事件,控制历史情节的发展。在海登•怀特构建的历史观中,历史与虚构密不可分。受这一历史观念的影响,在90年代以后,我国出现了多部从不同角度书写,都具有一定影响的文学史著作。其中,北京大学洪子诚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和复旦大学陈思和教授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典型的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写作方式。《中国当代文学史》在将文学史的“外部环境”(如体制、机构等)纳入研究视野的同时,精心梳理了当代文学的源流,旨在描述文学的真实状态;《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从知识分子精英话语和民间立场勾勒了中国当代文学史。还有的作家试图“通过人学的演变、文学对人性的表现与反映、多种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的发展流变、多元文化形态(启蒙文化、战争文化、民间文化、传统文化)的张裂等主题模块打通20世纪中国文学史” 。 从几十年不断的实践情况与结果来看,我国文学史写作已逐渐打破文学和历史一致性的观念,从多文角度探索文学发展历史与演变规律。在洪子诚教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专门论述了《今天》及北岛,洪子诚教授认为,1978年12月《今天》的创办,是朦胧派诗歌运动的重要标志,而北岛诗中所表达的强烈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则展现了在历史转折时期的青年一代的矛盾与反叛,“这种在批判、否定中寻找个体和民族再生之路的英雄式悲壮情感,在‘文革’结束后的许多读者中产生强烈共鸣”。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