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域文化看海门山歌的艺术特色(2)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音乐舞蹈论文 >

从地域文化看海门山歌的艺术特色(2)


(二)海门山歌的发展
海门山歌由于得不到系统的整理和传播,一直只在民间口头相传,极易由于生活的变革而流失文化的瑰宝,其正式的发展开始于“五四运动”以后。海门学者中做的比较出色的就是海门文化教育界的前辈,德高望重的管剑阁先生。管剑阁先生于20世界30年代编印出版了《江口情歌》一书。这是最早的系统性记载[5]。
建国后,和政府挖掘整理海门山歌,涌现了一批高水准的山歌手和山歌剧,叙事山歌《摇船郎》为其中的代表。1962,海门市文联等部门发表了“民歌”,“海门山歌剧”音乐的选择和其他文件,进一步推进海门山歌的发展。1984年到1986年,在海门当地先后成立了海门山歌研究会,举办首届海门山歌会唱,演唱海门山歌《小阿姐看中摇船郎》随宋卫香进京演出[6]。1993 年,应文化部之邀,反映土地题材的现代戏《青龙角》在北京儿童剧场亮相。文化部和国家土地管理局的领导观看演出,该剧颇受欢迎,并得到好评。2002 年12 月13 日,山歌剧团在首都推出了新戏《献给妈妈的歌》,该剧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送来了新风。2007 年,海门山歌成为了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 年过了一半,海门山歌迎来了最灿烂的时光,它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