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朔作品中主人公形象的嬗变
时间:2018-09-11 17:29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摘要】借助媒介的传播,王朔小说以更加大众化的形式广泛出现在公众视野中,他的作品充分展现市井生活,对文坛有很大影响,出现了“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其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了,乍一看个个像流氓,刺激了刚刚从文化大革命阴影中走出来的人们的神经。王朔小说中主人公并不是单一的流氓痞子形象,而是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的,从初期的言情小说中初露锋芒的青年到顽主,再到动物凶猛时期的叛逆少年,接着是看上去很美般的儿童,最后是无处皈依的老年,王朔用自己的经历书写着各个阶段的人生以及思考。28180 【毕业论文关键词】王朔 人物形象 嬗变 引言 新时期涌现的众多作家中,王朔以其独特的“躲避崇高”[ ]的写法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对于王朔的小说,有人赞扬有人批评,备受争议的同时却也形成了"王朔热”。王朔本人对于读者的追捧毫不忌讳:“我的小说有些是冲着某些读者去的。”[ ]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理论,即作家、作品、世界和读者。王朔出于商业化的运营目的更加重视划分读者类别,重视读者体现在作品创作中则是对小说语言和人物形象更加细致的雕琢与刻画,本文重点探讨从创作初期到现在,其作品主人公形象的分析与嬗变。 本文对王朔小说的解读从其分类开始,他将自己的小说分为四类:一为言情类,如《空中小姐》;二是顽主系列;第三是沉郁系列;如《动物凶猛》;最后一类是以单立人探案为代表的侦探小说。根据这个分类,再加上创作时间的推移,文章对于主人公形象嬗变的研究分为初期言情小说中初露锋芒的青年野心家,顽主系列中的顽主,《动物凶猛》时期的叛逆少年,《看上去很美》里面的儿童形象,最后是《我的千岁寒》、《和我们女儿的谈话》里无处皈依的老年。人物形象的反差设置其实是反映了同一人生活的时期变化,王朔先写青年,继而中年,接着回忆少年和童年,最后展望了老年生活。 一、渴望浮出海面的野心家 1988年对于王朔来说是意义非凡的一年,他的小说《浮出海面》、《橡皮人》、《顽主》还有《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都被改编成电影登上了大荧幕,文艺界普遍称1988年为"王朔年”,电影取得的成功使王朔获得大众和媒体潮水般的亲睐,也为王朔的事业带来了高潮。王朔以《空中小姐》为代表的一系列浪漫言情作品的横空出世,打破了人们对于言情小说才子佳人模式的传统观念。有评论界人士轻视其为“痞子文学”,即痞子写,痞子演,痞子看,这些小说在后来结集出版的《王朔文集》中被收录在"纯情卷”中,显示了其言情小说"痞子+纯情”的模式。无论是才子佳人模式还是痞子纯情模式,只要作为言情小说,似乎一直到现在,都会被认为格调不高、价值不高。连王朔本人貌似也同意这一说法,他就曾说过《空中小姐》是高中生作文的水平,确实这些故事中女主角最后坠机、自杀等等情节明显是为了戏剧性、赚足眼泪而创造的戏码。但我认为王朔的言情小说开启新模式却又不免落入俗套的同时,最大的价值在于塑造了一种全新的言情小说男主人公形象,也就是对于权利和金钱有极大欲望的野心家,浮出海面是他们共同的追求,浪漫只是他们的手段。 英雄梦破碎是时代带给这些青年人的普遍打击,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呢?政治控制了经济和文化,青年在经济和文化方面想要有所成就似乎总是要受政治的束缚,面对经济领域和文化领域的一潭死水,青年们意识到在政治领域也许可以大展身手,这是权利的象征,而权利的重心则是在军队,参军是他们认为的接近权利最便捷的方式。我们可以先看一下王朔的个人经历,高中毕业之后就到了海军服役,他曾梦想发生一次世界大战,他在战斗中出色表现,成为战斗英雄。可现实却相反,他很快从海军退役,到了一个医药商店工作,之后他不止一次表示对这份职业的厌恶。政治理想幻灭了,曾经以为唾手可得的权利也早已寻不到踪迹,王朔对此一度十分苦闷,这一点反应在了他的言情小说《空中小姐》中。 (责任编辑:q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