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三国演义》中姜维形象及其悲剧性(2)
时间:2018-09-17 16:21 来源:毕业论文 作者:毕业论文 点击:次
(二)儒家道德理想的化身 姜文除了具备超乎常人的文才武略之外,和诸葛亮一样,他还有封建时代的儒家政治家特有的高尚品质和道德修养,这也是他为诸葛亮所重视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1、忠孝思想的践行者 在姜文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姜囧就战死沙场了,从小就和母亲在一起,深受儒家大师郑玄的学说影响,谨记“百善孝为先”的他对相依为命的母亲十分孝顺。诸葛亮利用姜文这一“人性的弱点”设下圈套,最后姜文在万般无奈之下向蜀汉投诚。可是从古至今“忠孝两难全”,姜文也逃脱不了这一亘古不变的定律。姜文由魏投奔诸葛亮,与母亲失去了联系,魏人令母亲修书与姜文,使其归魏。姜文的母亲于书信中托有病,求姜文从蜀中寄些当归回来,姜文见了家书,明白了书信中的言外之意,母亲借当归喻姜文应当归来,可是姜文却以心怀汉室,“不应当归”为由拒绝了母亲。一边是“孝”,一边是“忠”,姜文没有像徐庶那样投曹侍母,而是放弃了自己的故国,放弃了自己奉行的“孝”,选择死心塌地效忠蜀汉,可以说这是一个儒家士人的普遍选择。当“忠”和“孝”不可兼得之时,舍“孝”取“忠”,我认为这是封建时期对儒家忠孝观念的最好践行。 2、“士为知己者死” 姜文对蜀汉政权的忠心耿耿,与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是分不开的,可以说这两者是相互渗透。姜文在魏国之时只是区区一郡之中郎将,来到川蜀之后,姜文从一个魏国降将一步步成为蜀汉政权的军事掌控者,这几乎是诸葛亮一力促成的。在蜀国,诸葛亮不仅将平生所学授予姜文,更重要的是给了姜文一个施展生平抱负的平台,对于姜文而言,诸葛亮既是恩师又是知己。在外有强魏,内有奸臣庸主的恶劣环境之下,姜文始终没有忘记武侯五丈原弥留之际的嘱托,对于蜀汉的忠贞不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士为知己者死”的儒家价值取向在支撑着他。 二、姜文形象的悲剧性 (一)儒家“忠君尊师”思想的悲剧 鉴于姜文的文韬武略,孔明每次大小战役都带着姜文,将自己一生所学都授予姜文,希望他像自己一样为蜀国的北伐大业不遗余力,成为继他之后蜀国的军事接班人。而姜文日后为报答诸葛亮的知遇之恩,也如诸葛亮所愿,“以‘北伐曹魏、恢复汉室’为自己毕生的理想,为蜀汉尽心竭虑,从此姜文的身上就有了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2】诸葛亮死后,姜文也始终对他的遗志念念不忘。比如一伐中原时,姜文呈表给后主,说道:“臣愿领王师,即以霸为向导官,克服中原,重兴汉室,以报陛下之恩,以终丞相之志”。【1】在与诸葛亮的朝夕相处之中,姜文也深受诸葛亮忠君思想的影响。姜文为了光复两京,九次北伐曹魏,即使蜀国被魏所灭,姜文也不忘复国,最后自刎而死。忠心至此,恐怕比诸葛亮还有过而无不及。所以,这也导致他和诸葛亮有着共同的悲剧性命运。也有人说,诸葛亮的知遇之恩害了姜文,但我认为是姜文骨子里“忠君尊师”的儒家思想使得原本就投降过一次的他不可能二次投降,所以姜文最后的结局也只能是和蜀国共存亡。 (责任编辑:qin) |